本文首发公众号 | 梦回乡关
宏伟广场附近有一家叫“天合昌”的农家菜馆,老板和我们是同乡,都是东山(辽阳县东部山区)人,热情好客。每次去那打牙祭,都给赠送抹零。
主食我必点那八元一小盆的酸汤子,米汤不稠,汤条细长而又筋道,入口滑润,浓香的玉米面味中透着酸爽,就着赠送的咸菜,一口秃噜下去,真是回味无穷啊,仿佛吃出了老家的味道。
酸汤子起源于满族,满语称为“格格豆”,也叫“汤子、馇子、馇条”,就是一种粗的玉米面条,是满族人喜爱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主要流行于辽吉黑三省部分山区的农村,在满族人的影响下,周围其他民族的人也都吃起来了。
说到这儿,得先说说苞米了。相传清军入关后,康熙爷发现关内广泛种植苞米,他考虑到老家缺衣少粮的,就命人将苞米带到关外种植。
夏天的洪水冲倒了苞米,满族人一向“视粮如命”,看到倒伏的苞米,不得不掰下青棒子回来煮着吃。
可就算成天吃也吃不完,当时也不懂晾晒,后来把没煮的青棒子直接扔缸里储存。之后缸里还进了些雨水,这青棒子数日后发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同时还伴着一丝清香。
有人冒险将其捞出来,经过搓粒清洗后碾成面,煮食发现味道可口之极,这就是早期酸汤子的来源。
做酸汤子虽说不及加工豆腐那么麻烦,但也分原料破碎、浸泡发酵、加工水面等过程。
原料破碎俗称“搅苞米茬子”,主要把苞米粒外面的皮脱掉,这样做成的汤子吃起来滑溜,口感好。将搅好的苞米茬子用簸箕将糠皮簸出去,倒入缸里浸泡,期间得勤换水防止霉变。
等泡出酸味后再去加工,也叫“搅水面子”,回来放入缸里控干后储存,缸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数日后汤面发酵即可食用。
攥汤子的时候还得借助“汤子套”,这东西瞅着不大,但作用不小,早年间“汤子套”都是心灵手巧的奶奶自己剪的。
她找个废旧的罐头瓶子盖,剪个小树叶型,前面围成个小漏斗型,用来往外挤面的,后面的半圆形用来卡在拇指上。
这东西就是稍微有点磨手,戴时间长了虎口上都磨出老茧。当时做好的“汤子套”都送给左邻右舍了,也算行个人缘吧。
后来市场上有卖现成的了,塑料的,白铁皮的,做工讲究、大小合适。伴着老辈人相继故去,剪“汤子套”这门手艺也失传了。
攥汤子这活也需要两人配合,为了保证水一直是开的,我不断地烧火,妈妈把半干的汤面先捞到空盆里,先弄一小团在热水中煮一下,捞出来后和之前的面加水揣匀,据说这样做的汤子条不硬。
先把汤子套戴在大拇指虎口处,再从面盆里捞出一小坨面,双手捂住用力一挤,汤子条像抛物线一样从汤子套中飞到锅里,在滚烫的开水里翻腾几个回合后就熟了。
这里也有挺多学问,手劲太小,汤子条就短,吃起来也不筋道;劲大还都粘到锅边上,那样的条会硬,口感不好,只有劲使均匀了,攥出来的汤子才好吃。
汤子还有种吃法,上秋时候掰点新下来的青棒子,加工水面后攥出来的汤子,用水透凉,再放上点野生蘑菇丁做成的卤子,那味道吃起来比老北京的炸酱面都强,我们管这叫“馇子、馇条”。
儿时的农村生产力相对低下,可能是种子品种没得到改良、自然灾害等原因吧,农村收成不好,顿顿能吃上苞米面大饼子、酸汤子就不错了。
那时候的汤子只是用来填饱肚皮而不会被人称为美食,偏远地区还有个心酸而又不成文的规定,丫头从小就得学会攥汤子,否则以后都找不到婆家。
我家条件也好到不了哪去,节俭的爸爸为了省粮,把整粒的苞米直接泡上,就去加工成水面子。那苞米皮子老把汤子套糊死,攥不来条了,妈妈不得不弄根筷子透透,看着挺费劲。
那汤子吃起来浆浆糊糊的,咽下去都剌嗓子,我们管这个叫“带皮汤子”。而且是上顿吃下顿吃,吃得孩子们打嗝都直反酸水、吃得老人都胃疼。妹妹小,哭喊着要吃大米饭,还差点挨顿打。那时我们讨厌酸汤子,都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吃酸汤子了。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米白面逐渐走向餐桌。但怀旧的人总还念念不忘酸汤子,都说吃了能“杀口”。
酸汤子的加工手法也在不断改进,粗粮细作,现已演变成东北农村的一道特色主食。老家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汤子,有人打 *** 唠到吃汤子的场景,都不禁流下眼泪,回来后必吃,临走还不忘带点汤子面。汤子在她们眼里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思乡的情结。
近几年看到多起关于酸汤子的中毒案件,弄得家破人亡、痛心疾首。先是说发酵过程中滋生了“黄曲霉素”,后改成“米酵菌酸”了,这些可恶的毒素都是中毒的元凶。
一时间,酸汤子变成了有毒的河豚,可就算是有毒,这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喜爱,挡不住美味的诱惑。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发酵时间,采用冰箱冷藏存储汤子面,汤子还是照吃不误。
转眼间我们都已长大,在城里安家,吃腻了眼前的细粮,非常怀念儿时那碗去了皮的汤子。可就算回到农村老家,也闻不到汤子面的酸味了,也不忍心让年近七十的老妈妈再去攥汤子了。
如今吃它不再是一种奢望,偶尔来到“天合昌”,吃上一碗,能吃出老家的味道,用句朴实无华的话来形容吧,酸汤子真解馋!
——END——
作者简介
孔亮,男,辽宁省辽阳县人,大专学历。喜欢诗词、散文,喜欢用朴实的语言来记录生活中精彩的片段。
本文编辑
(声明:图文无关,图源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两天一则关于食物的新闻频上热搜——“酸汤子中毒事件”。
经过几天的发酵,事情的原委基本搞明白了:一家人吃了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的,一种名叫“酸汤子”的食物,然而由于该食物已经变质,导致全家集体中毒,9人中已有8人去世,剩下的一位目前也在ICU抢救。
这起不幸中,有两个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一个是“酸汤子”是啥,另一个则是他们究竟是中了什么毒?
图片来自 ***
酸汤子是什么?
“酸汤子”,网上搜一下就能知道,是一种用发酵玉米面做成的面条状的食物,属于满族小吃,所以甚至很多东北的朋友都没听说过它。
有人以为它是一种类似云贵酸汤的东西,有的看网图以为是类似饸饹的食物。其实,都不是。
酸汤子,吃起来有酸酸的香气
简单来说,就是把玉米碴先泡水发酵十天半月,等长了“白醭”,基本就算发酵好了,然后磨成浆,再把水挤出去一部分 *** 成面团,最后经过“家常烹饪技术手段”变成类似面条的东西。
这就是酸汤子。
*** 酸汤子的工具,汤子套
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将面团挤成条状
可以肯定,这是个发酵食品,以发酵淀粉为主,所以会产生一些乙醇、乳酸和乙酸乙酯之类的物质,也因此形成了那种挺受大众欢迎的发酵食品口味——有点酸,有点清香,又带点微微的酒味。但发酵靠的是细菌,这就意味着,酸汤子中会有杂菌甚至有害菌混入的风险。
可能会有哪些有害菌呢?
比如, *** 酸汤子的原料可能本身就感染了黄曲霉,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还有发酵过程中,水面上那层“白醭”,其实是产膜酵母的菌膜。一般不密封发酵的食品都可能会长白醭,比如酱油、面酱。
白醭,就是发酵食物表面的那层白霉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就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看这名字的“后缀”就知道了,它就喜欢在发酵的米面上繁殖,并且会产生两种毒素——毒黄素和米酵菌酸。
是米酵菌酸惹的祸
说了这么多种可能在酸汤子中出现的有害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那这起事件中的人,究竟中的是哪种毒呢?
刚开始,人们以为当事人是黄曲霉素中毒,因为它被从未加工完的原料上检测出来了。
然而,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患者的症状,并不是以当事人出现的头晕、呕吐、无力为主;再者,黄曲霉毒素在发酵过程中,毒素大部分会迁移至液体中,留在面团中的量比原料中少很多。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
由此,根据症状和以往的病案例,专家推断这次“酸汤子中毒事件”中,当事人是因为吃了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酸汤子,由于其产生的米酵菌酸而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的原理,是阻止ADP/ATP转运)。
其实,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土壤里就有,而且越是湿热的环境,越有利于它的繁殖,所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夏天时因它中毒的人较多。在有食用酵米面习俗的地方和季节, *** 部门都会大力提醒大家,预防酵米面中毒。
因为,对这两种毒素,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解毒办法。
网上一搜,相关提醒年年都有
图片来自:人民网
吃以下食物,请严防中毒
既然说到除了酸汤子外,还有一些食物在发酵的时候也容易产生毒黄素和米酵菌酸,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还有哪些危险食物。
为此,我们查阅了很多有病案记载的病例。
图片来自 ***
一个是云南的“吊浆粑”。
这种食物的是用糯玉米碴泡水发酵,然后用布兜起来沥去水分,再蒸熟打成粑——看着过程就知道,很容易感染椰毒假单胞菌。
*** 吊浆粑
图片来自:163.com
醋糟粉,也叫醋凉粉,是陕西的一种小吃。它是用酿醋发酵后剩余的料渣,也就是醋糟做成的类似凉粉的食物。所以,醋糟也很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感染,陕西凤翔就曾出现过误食变质醋凉粉中毒事件。
醋糟粉
图片来自微博
另一个就是变质的汤圆——有酸味、颜色泛粉的汤圆,大概率也是感染了椰毒假单胞菌的,还有就是潮湿环境下变质的米线。这两种我估计大多数人不会吃,因为感官上就能发现它们变质了,年轻人扔了就好,家里有老人的话,更好还是告诫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特别容易感染椰毒假单胞菌的食物,就是十分常吃的木耳和银耳。如果你遇到那些软不拉唧的,有些发黏的木耳,别吃它。另外,泡发木耳如果时间太长,也有可能感染有害菌,所以,木耳随泡随吃就好。
木耳中毒的事件年年都有,小心为妙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肖雅文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郭亦城
夺命酸汤子究竟什么来头?这些水泡发酵食物也易产生米酵菌酸!一文讲清楚如何预防一碗东北酸汤子面夺走九命!
最近,因“酸汤子”引发的一起悲剧,相信大家都有耳闻了。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酸汤子。
心痛惋惜之余,很多网友关心,酸汤子究竟是种什么食物?酵米面中毒又是怎么一回事儿?生活中怎样预防这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今天就来一一说清。
夺命的酸汤子究竟是什么食物?酸汤子又称汤子,流行于东北辽宁、黑龙江一带,是一种用玉米水面做的主食。
把玉米放在盛着冷水的缸中浸泡,浸泡时间的长短因气温的高低而不同。
浸泡后经水淘洗后湿磨成糊状水面子,用布兜起自然滤干或用柴草灰吸去过多的水分而成,带有不同程度的酸臭味。
而后用发酵好的酸汤子面,通过特定器具挤压成条状,下锅煮熟即可食用。
就是这种看似面条的东西,在发酵过程中其实暗藏“杀机”。
由于椰毒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外环境,因此在长时间酵米面 *** 过程中很容易受该菌的污染,这些食物十分适合它的生长,在适当的温度(20~30℃)等条件下能产生大量毒性很强的米酵菌酸(BA)和毒黄素(TF),对中毒者身体危害极为严重。
简单的说,就是这类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了致命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图片来源:知乎博主“微基因WeGene”
高温都杀不死的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酵米面容易产生的主要毒素,它对酸、氧化剂和日光不稳定,但其耐热性强,经100℃煮沸和高压(121℃)也不被破坏。
所以不论制成何种食品,也不论采用何种日常的烹调 *** 都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而且中毒后发病急、病情严重、发展迅速,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是不是很可怕!
这些常见的食物也容易引起米酵菌酸中毒要注意的是,这种毒素可不只存在于酸汤子这类食品中,这些常见的食物更要警惕!
肠粉、河粉、米粉等湿米粉
比如,今年 8 月在广东肠粉店也有米酵菌酸中毒的记录↓
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等是广东人爱吃常吃的大众食品,然而,近年来广东省多次发生食用湿米粉等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究其因,是由于湿米粉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若上述食品未及时冷藏保存或超过保质期,食用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
木耳、银耳
每年都会有媒体报道“木耳杀人事件”↓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新鲜的、或浸泡太久的黑木耳,也可能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吊浆粑、汤粑
在广西、云南等山区农村常有吃酵米面(壮族俗称吊浆粑,苗族俗称汤粑)的习惯,由此引发的酵米面中毒频频发生。
2014年,云南广南县八宝镇百乐村干塘子村民小组,22名村民疑似因食用自制“吊浆粑”后中毒,多人死亡↓
据介绍,吊浆粑是当地壮族群众的一种传统食物,通常是用各种粗粮放于水中浸泡后,将其磨成浆状,用可滤水的袋子悬吊,从浆中挤出水份,并使浆呈湿团粉状面,再制成各种食品食用。
*** 所传“吊浆粑”的做法。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在加工 *** 吊浆面过程中,由于农村卫生条件普通较差,加之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吊浆面中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黄杆菌)会污染酵米面(吊浆粑),并大量生长繁殖,食用后易发生吊浆粑中毒。
生活中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发布过多篇关于如何预防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提示↓
总结一下,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也就是米酵菌酸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
有三类食品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酵假单胞菌中毒。
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酸汤子等发酵玉米面、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二是变质银耳、木耳;
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家庭自制食品
严禁用浸泡的玉米、霉变的玉米制售食品;不 *** 、不食用酵米面。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尽量做到吃多少做多少,要勤换水,保持卫生,防止异味产生。
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
贮藏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
木耳或银耳
一定要先将其表面清洗干净,然后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一次不宜泡发过多,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
泡木耳最长别超过4个小时;
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食用泡发好的木耳或银耳前,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调。如需要是凉拌,也一定要在选好食材的基础上,用开水焯熟(开水漂烫),并适当添加大蒜、醋等,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不要食用自采鲜银耳或鲜木耳。特别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引起中毒的风险极高,千万切记不可食用。
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
由于缺乏栽培知识,因为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如温度、湿度等),存在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
正规渠道购买上述食品
此外,在选购木耳、银耳或其他谷类发酵制品、河粉、米粉(线)尤其是散装称重的湿河粉时,要选取具备正规资质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选购有生产许可的正规产品,并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注意贮存时间并及时食用
另一方面,要注意贮存时间并及时食用。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且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湿米粉、米粉(线)等谷类发酵制品应在购买当天、木耳或银耳应在泡发当天食用完。
(部分资料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等)
来源:周到
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去世近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某家庭聚餐引发中毒,造成8人死亡1人抢救。
今日(10月19日),记者从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李女士儿子张先生处获悉,其母亲已于今天中午去世。
至此,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的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后,引发食物中毒。
据悉,此前经当地警方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经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现场提取物检测,排除人为投毒可能。
此前中毒的9人中,已有8人死亡,仅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7岁的李女士幸存,接受治疗。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性,一道家常美食缘何开出“恶之花”?央视网消息:事实有些残酷,但有些意外本可以不来。根据最新消息,目前,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死亡人数已上升至8人,仍有一人在医院治疗中。
在东北,酸汤子是一道颇为常见的家常美食,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而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家常美食里却开出了“恶之花”。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理念的一次沉重的叩问。
在这起食品安全事故中,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走进公众的视野——椰毒假单胞菌(也称椰酵假单胞菌)。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有毒的“酸汤子”?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当即有不少东北网友陷入了纠结,从小吃到大的“酸汤子”居然能“夺人性命”,那以后吃还是不吃?
从网友对新闻事件的反馈看,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冰箱,有人归结为“一年”的保存期,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都不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人食用的酸汤子在一年前放入冰箱时就已经被污染了。”
何计国分析认为,椰毒假单胞菌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物——米酵菌酸,这正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但冰箱冷冻柜里不具备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其次, “一年”的贮存期有些过长,虽不建议,但在冷冻柜的条件下,也并不会成为一个重要诱因。
如此说来,“酸汤子”是不是躺枪呢?这就要从椰毒假单胞菌的“习性”说起。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 *** 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毒性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毒素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黄曲霉毒素。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毒素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 *** 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性,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黄曲霉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黑木耳”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黑木耳引起中毒,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更早的案例也不胜枚举。1984年山东省东坪县暴发了类似于酵米面中毒症状的首起变质鲜银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确证为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非发酵食品中毒。
根据2015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椰酵假单胞菌中毒的解读,1953—1994年,我国学者先后在16个省份陆续发现了其他由当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数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达41.80%,是我国病死率较高的一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在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呕吐时初为食物或黄绿色水样物,有的呈咖啡样物。继消化道症状后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昏迷,甚至死亡。
所以,别再对“大家都这样”不以为意,别再对“以前都没事”习以为常。对“粒粒皆辛苦”的珍惜不应从囤积粮食开始,注意入口食物的 *** 和保存更关乎健康与生命。
专家建议:
1、不要将食物放到危险的温度下保存,危险温度一般为10°~60°。一旦粮食有霉味,甚至只是脂肪氧化造成的哈喇味,就不应再继续冒险食用。
2、储存烹饪过的食物在进行妥善的包装后,一定要尽快放到冰箱,冷却到10°以下,不要等到在常温中降温后再放入冰箱。
3、如长期储存食物应放冰箱冷冻室。不建议长期储存食物,储存粮食或食品要高度注意防潮,避免滋生霉菌毒素。
4、把玉米面和其他粮食类、淀粉类食材泡在水里,在室温下令其自然发酵产酸,是一个非常不安全的操作,一定要高度警惕产生细菌毒素的风险。
5、从冷冻室里拿出来的生鱼生肉生面团等,更好用冷藏化冻 *** ,不要在室温下久放,然后及时烹调。冷冻的熟食物则可以尽快直接上蒸笼蒸熟。不要在冻结和化冻过程中给致病菌的增殖留下机会!
美味酸汤子缘何引发9人命案?发酵食品隐患多 *** “土味美食”要谨慎10月19日,“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去世”这样的话题又一次登上了微博热搜,令人惋惜而又痛心,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此次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对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勤快饭”酸汤子 *** 工艺繁琐
“原汁原味更好吃”
据事件调查通报显示,此次致病的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据介绍,在东北,酸汤子是当地一种特色美食。黑龙江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在东北酸汤子又叫“勤快饭”,因为工艺繁琐,只有勤劳的人家才能吃上,“家里的老人都会做,先是把玉米加工成大碴子,去皮去脐,放到缸里用清水浸泡,每隔四五天换水一次,浸泡一个月左右,这样泡出的汤子面才会更加柔韧顺滑。泡好后的碴子用水磨加工,用细布过滤出粗粒,将米浆再放入缸中发酵,至微有酸味即成汤子面。然后团成一个个面团,可以冷冻存放,随吃随取。柴火烧热的大锅里,水翻滚着,双手戴着‘攥子’,两手交握,向锅中挤汤条,那一条条浅黄色的汤条就像面条一样在锅里翻滚,煮熟以后捞出,原汤配上鸡蛋酱和老虎菜,原汁原味更好吃!”
酸汤子虽然好吃,但夏秋季节 *** 此食品,极易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沸煮后不能破坏其毒性,中毒后也无特效药,病死率高达50%以上。而米酵菌酸,正是此次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0月20日发布公告,提醒广大民众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警惕食品安全
安全饮食才是美味的开始
米酵菌酸固然可怕,可是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美食复杂而又丰富,尤其是一些土法 *** 的传统食物,在各地很有特色。如何在把握传统食品口感的同时,注意到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呢?
陕西省中医医院营养科主任尹薇医生谈到,之所以会发生此次事件,主要的原因是:
1.酵米面食品存放时间过长,极易产生米酵菌酸、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再次食用有较高的风险;2.酵米面食品储存的方式不合理,例如温度、储存条件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3.酵米面食品在发酵 *** 的过程中,处理的方式或存在问题,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经过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也没有特效救治药物。常见的有北方的酸汤子、格格豆,南方发酵后 *** 的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为保证生命安全,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西安市营养学会会长王勇健给了一些实用的建议。长期存放在冰箱的面条、包子、馒头等,能不吃就不吃,更好的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不吃来路不明的发酵面条、饼等面食。如果想食用发酵制品,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发酵食物,并按建议食用 *** 食用。王勇健还谈到,现在都有正规企业在较高的食品安全保障下生产出的传统食品,既保留了传统食品的丰富口味,又更大限度保障了食品安全,建议首选;不建议自行 *** 有隐患的发酵食品,一定要自行 *** 的,须严格恪守传统生产制造工艺,并保证 *** 环节中的食品卫生问题。
王勇健提醒,食品安全的问题刻不容缓也是全民关心的大问题,通过此次的事件,希望我们在食物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能够擦亮双眼,多观察多辨别,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的关注,也是对社会食品生产方的监督。 华商报记者 曲丽莉 实习生 张佳玉
话说“酸汤子”近日黑龙江鸡西一家族聚餐,因食用酸汤子引起食物中毒,截止十月十九日食用酸汤子的九人全部死亡。此新闻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很多人,特别是南方人不了解酸汤子为何物。在此,本人对酸汤子做一简单介绍。
酸汤子(简称汤子)是典型纯正的满族传统食品。在满族人聚集的辽宁地区,广受满汉两族人民的喜爱,成为很多普通人家餐桌上的日常主食。但食用酸汤子的地区很窄,很多东北人也没听说过,更没食用过,这并不奇怪。
酸汤子是由玉米为原料制成的。按照现代营养学理论,玉米有降血脂的作用,又易消化,且酸汤子口感爽滑劲道 ,更适合老年人食用。
酸汤子的 *** 周期很长。首先要把玉米粒洗干净,放在水里泡。夏天泡半个月左右,冬天泡的时间更长。需要经常换水,泡的过程也是发酵的过程。当今粮食充足-,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都是先将玉米粒脱皮,只泡玉米碴,那样做出来的汤子口感更好。
泡好的玉米碴磨成水磨粉,-然后沥干,做汤子的原料就齐了。
现在菜市场有卖汤子面成品,城里人都是买现成的汤子面,自己回家攥汤子。
沥干的汤子面既擀不成片,也切不成条,要怎样把它变成汤子条呢?告诉你 ,是攥出来的。这就是俗称的“攥汤子”。
攥汤子首先要有工具——汤套,一个用薄铁片打造的漏斗型小家什。磨好的水磨粉还不能直接攥,还要团成元宵大小的面团,放在沸水里烫一下,然后捞出来,加少许锅里的热水 ,用手把汤子面捏匀。这个过程是攥汤子的“核心技术”,烫熟和加水的多少决定攥出汤子的效果。太干了攥不出去,太稀了攥不成条,要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更佳效果。
面弄好了,下面就该往锅里攥了。先将锅里水烧开。把汤套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漏斗”的大头朝手心里。拿一团面放在右手心里,左手帮忙托着 ,右手一攥,长长的玉米条就从汤套的小口甩到沸水锅里了。如此反复 还要把从手指缝溜出的面不断弄回手心里 。
这个速度显然比较慢,若是吃饭的人多就比较麻烦。在农村用大柴灶攥汤子,有时两个人一起往锅里攥,那动作像舞蹈一样,还具有观赏性。
一边攥一边煮,攥好也煮熟了。连条带汤盛上一碗,配上小咸菜,或者鸡蛋酱,就是一顿简单的美餐。
为了防止食用酸汤子中毒,要注意几点:
一、一定选用好玉米,发霉的玉米绝对不能再食用。
二,泡发过程中要勤换水,拒绝任何污染物进入容器中。
三、磨好的水磨粉不宜存放时间太长 ,应尽快吃完。
酸汤子致9人死亡,国家卫生健康委提示:酵米面食品更好不 *** 、不食用酸汤子致9人死亡,国家卫生健康委提示:
酵米面食品更好不 *** 、不食用
保健时报记者 董超
这段时间,很多人对冰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感,觉得可能从里面拿出来的任何一样昔日钟爱的美食都可能成为夺命利刃,这跟最近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有关。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兴农镇某社区居民王某及其亲属在家中聚餐,食用了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类食品)后引发食物中毒,造成9人死亡。而致病食物正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防酵米面类食物中毒,更好是不 *** 、不食用
酸汤子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特色面食,由玉米水磨发酵做成。由粗粮 *** 而成,但口感顺滑细腻,是一道地方美食。媒体报道称,该酸汤子食材之前已经在冰箱中冷冻了近一年时间,消息一出,许多人顿时对冰箱感到恐惧,其实冰冻冷藏食物风险是可控的。这起中毒时间被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 *** 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因为很容易被致病菌所污染。其中最危险致病菌之一就是椰毒假单胞菌,它很喜欢在家常发酵的玉米面里活动,也比较喜欢室温泡木耳、泡银耳等环境,而且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其耐热性极强,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类似的变质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不少人舍不得扔掉过期甚至变质的食物,觉得食物只要煮熟就对身体无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米酵菌酸是高温煮沸也杀不死的毒素。在高温潮湿天气下,长期泡发的木耳和菌类(包括木耳、银耳、香菇、蘑菇等)、河粉、肠粉(卷粉)、粿条、米线(米粉)等湿粉,很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对于米酵菌酸,目前医学上没有特效解毒药,只能对症治疗,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造成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有些地方特色生活方式影响健康,需要改变
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官网不久前发布的《关注“中秋国庆节”期间食源性疾病预防》中提到,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东北地区玉米食材较多,很多人家都会 *** 并食用。一方水土在养一方人的同时,也会导致某一地区特殊的“地方病”。如20世纪50~90年代,河南林县的食管癌高发,研究发现林县人有爱吃酸菜的习惯。再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这种亚硝胺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发肿瘤,这显然就是生活方式造成的。
酵米面食物中毒又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提醒,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严禁用浸泡的玉米、霉变的玉米制售食品;不 *** 、不食用酵米面,移风易俗,废除陈旧不良的饮食风俗;
2.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尽量做到吃多少做多少,要勤换水,保持卫生,防止异味产生;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
3. 由于进食变质银耳与酵米面中毒一致,日常应选择经水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的正常干银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摘除其基底部;
4. 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鲜银耳;不食用自采的鲜银耳。
自制发酵食品,缺乏必要工艺和卫生条件,安全隐患大
除了谷类发酵制品,自制酸奶、糕点、葡萄酒、腌菜等都有可能诱发食物中毒。
自制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致病毒素,同时,自制酸奶保质期较短,不宜长时间储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营养科主治医生陈红洁提醒,开封剩下的牛奶和现场挤出的生奶均不建议当自制酸奶的奶源,生奶即使煮沸消毒,也不一定能达到安全饮用条件。
还有很多人喜欢自制葡萄酒,目前家庭酿制的葡萄酒还没有除去甲醇和杂醇油的工艺,容易造成甲醇超标,饮用后会出现头痛肚闷等症状。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进明介绍,自制葡萄酒可能存在有害微生物超标,有害微生物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甲醇和其他乙醇以外的高级醇类杂醇,它们比乙醇对神经系统有更强的毒性。
不少烘焙爱好者会在家 *** 蛋糕,大部分人在家里做烘焙,都是直接把成品放到冰箱里,和蔬菜肉类等各种生食熟食放一起,不仅容易混味,而且还有很多细菌,如果不包装就把甜点放进去,很容易染上细菌。
除了上述食品外,有些自制食品也容易带来中毒隐患。自制臭豆腐、豆豉等发酵食品易产生肉毒素,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据悉,肉毒素是已知外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食入含此类毒素的食品后即会发生中毒,成人致死量仅为0.01毫克。自制腌菜易产生亚硝酸盐,3克足可致命。
文中图片来自 ***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
少数民族传统食物,记忆里满族“酸汤子”的味道过了元旦,孩子放假也进入农历的腊月!
这个季节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酸汤子”啦!领着孩子,拿上礼物,开车就直奔老家~阿城!
●满族发祥地之一镜泊湖
阿城满文化历史厚重悠久,文脉充沛。
早在1400 多年前的唐代,这里就是勿吉七部的大本营和渤海国鄚颉府的所在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白山黑水间七十余个女真部落在阿什河畔破土奠基,建立金朝。
●阿城的“金太祖陵”
阿城名曰上京,作为金朝的开国都城,经历了四帝三十八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由上京迁至中都(今北京),开起了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在金初阿城作为都城的这段时间里,女真人在这片土地上博采众长,以自己质朴的文化为基础,广泛吸纳和融汇中原文化、契丹文化、高句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形成了开放进取、兼容并蓄、见贤思齐、雅俗相扶骁勇尚武的金源文化,此乃黑龙江地区满族文化的祖根,为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及文明铺垫了一层浓重的底色,成为黑龙江古代文明的高峰。
清乾隆年间,阿城满族的先人1000余户奉旨从京城来到阿勒楚喀屯垦戍边,踞今已有260余年。这些京旗移民带来了比较先进的京旗文化习俗,使阿城成为驰名全国的满风浓郁的满乡。
●满族正月初一新年祈福
这次回家还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因为我的身份不只是妈妈的大姑娘了,我还很荣幸的加入了良食基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志愿者”的团队,成为了一名黑龙江地区“满族传统食材收集”的志愿者!
所以我这个每次回家只吃不问的家伙,要好好向妈妈请教一下我们满族“酸汤子”由来喽!
到了家已是中午,妈妈早就揉好了面,就等我进屋开攥了!
掀开大锅盖,红彤彤的柴火灶上大铁锅里的开水腾起一股白色的水汽,热浪迎面扑来!妈妈好像不怕热似的,迎着热气就攥了起来!一满族美食——酸汤子,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吃不少!食材是玉米粉碎后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发酵后磨出的面,味道是略带酸味儿。 *** 过程叫“攥汤子”,很有技术含量。
●酸汤子和面
我妈妈是攥汤子的高手,年轻人会这个得很少了!
满族酸汤子,老年间是来了尊贵的客人,最讲究的待客之礼。汤面做成拳头大的面团,下入滚开的开水锅里烫二三分钟,煮汤面团的开水不要太硬,面团下锅以后就小火,保持滚开二分钟。将面团取出,逐个面团都这样烫,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汤面烫熟一部分,增加汤面的粘性、韧性,为攥汤子条做准备。烫好的汤面团在大盆里揣揉成光滑的面团,不粘手为好。大锅里烧热水,水开后开始攥汤子。
攥汤子是满洲人生活里创造的手艺,用一个薄铁皮(罐头盒)只做一个汤套,就是一个二厘米长的漏斗,粗的进口有大手指肚粗细,细点的出口有小手指尖粗细,这样的汤套夹在虎口,攥住,粗的口靠手心,细的口靠手背。就是把汤面攥在手心里,让汤面从汤套的粗口挤进去,从细口挤出来落入热锅里,形成面条。
●满族攥酸汤子下面
攥的时候需要一点技巧,右手虎口攥住汤套,手心里放一团汤面,手掌和五指并拢,左右抓住面团捂在右手上,左右手交叉合拢,把面团在双手掌中挤住。这个时候右手手掌和手指开始收拢,挤,攥,汤面前后受力,就会从汤套的细眼中被挤出来,一根汤面条就形成了,直接就攥到锅里。
攥汤子的手艺在于手的配合和巧劲,还得保证汤面挤出来的面条落入滚开的开水锅里。大锅里煮开的汤条会漂浮起来,煮熟了就捞出来,用大碗盛。
●满族酸汤子
攥酸汤子需要配菜,也就是而今发展的北京炸酱面的菜码和肉酱
一大碗汤子,要拌上满洲炸酱,青辣椒碎、葱花、香菜,在老堡子里,最精贵的是攥汤子配猫把蒿酱,猫把蒿是一种藿香,又叫“大茴香,粑蒿”!有朋友可能会说,听说过采婆婆丁、柳蒿芽的,还没听说过谁去采猫把蒿的,这就对了,因为这东西,在大多数地区都是个稀罕玩意儿。
猫把蒿多生长于山坡、路旁或地头,多为丛生,一墩的根就能长出一大扑拉的把蒿来,这把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否采到,只能是凭点儿,碰运气,若是有幸遇到后,更佳的办法就是连根移栽到自家院子里,想吃的时候,掐上一点,为什么用“掐”而不用“拔”,那就是千万不要伤到人家的根,只有这样才能够细水长流。
●猫把蒿
猫把蒿目前也可以通过人工种植获取。将猫把蒿挪到园中后,根本就不用专门去侍弄,冬季时人家也会“猫冬”,地面叶茎与其它蒿草一样,经霜后干枯,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人家照样能早早地发出芽叶来,刚刚萌出的猫把蒿嫩叶肥肥绉绉缩成一团,呈紫绿的颜色,鲜嫩的猫把蒿,更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美味!
这把蒿也奇怪,山里的野兽和小鸟闻到这股味都躲得远远的,因受不了这气味的 *** ,山里人赶牛群到林中放牧时,那牛群也怪,只要闻到这股怪味,便掉头绕到一边去,连它附近的草也不肯吃了。这种牛和兽都不吃的野草,偏偏为人类所钟爱,凑近闻来有股冲鼻的浓香气味,有时候当山风一吹,香气能飘入村庄,而人们利用这股怪味,把它捋下来放进锅里炖鱼、煮羊汤,既可去腥味儿还可提胃口,变成了上等的调料!
用猫把蒿炒菜,蒸鸡蛋酱,风味独特,食后口齿留余香,地道的山里味道,有朋友说用它醮酱吃,没见过,关键是谁舍得呀!满族最有名的许多菜添加猫把蒿后,都有着画龙点睛之妙,鲜香之气四溢,味道绝佳,炖出来的东西那才叫一个香呀!凡吃过的人无不叫绝。
猫把蒿也是一种中草药。清明时节,多雨多湿,易伤脾胃,重点的养生目标是“防感避湿”这正好地对应了“猫把蒿”的特性“驱风散寒化湿,健脾和胃”!真的惊叹大自然的智慧,更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酸汤子还需要满族的炸酱
满洲炸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的鸡蛋酱和肉酱,是满洲大酱蒸熟以后的熟酱,满洲大酱:原料是大豆(黄豆)食盐。选豆,在适当坡度的斜坡板上,两边用筷子挡住,在高处放上黄豆。合格的黄豆会自己滚下去落入簸箕中,杂质虫口破半就会自动分离出来,很容易剔除掉。
烀大酱:用大锅放入黄豆加水盖锅烀(如果把黄豆炒熟了再烀,大酱的颜色会深黄发红)·黄豆膨胀更大时停火焖着,每隔三小时左右再烧一次火,持续两天,直到黄豆糜烂颜色发红。在锅内把烀好的黄豆分向四周,锅底残汁撇出留用。用酱杵子把烀好的黄豆捣碎如泥,温度降到不烫手时,掏出放在面板或桌面上, *** 成长方形或棱台形酱块子(如果太干发渣就加一点残汁活匀就好了)。干燥到表皮不黏不粘时用纸包好。平放或悬吊保存四个月以上,这段时间叫“隔”,是自然发酵过程。
每年阴历腊月烀大酱,每年阴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是下大酱日子,可吃一整年。
那么,大酱块应该怎么 *** 呢?
首先,把酱缸刷净。把酱块子放入温水浸泡洗刷干净,沥完水掰成小块放入缸中(隔好的酱块子重量变轻,内部五颜六色,空心)加入食盐,优质饮用水。满月后即可食用。
其次,酱缸口要用酱蒙子盖上,防止苍蝇进入会生蛆。要有一个酱帽子,晴天打开阳光为大酱升温帮助发酵,阴天盖上酱帽子防止雨水落入缸中。
在 *** 大酱的过程中,每天早晨都要打酱耙一次,缸内大酱上下翻动,撇出浮沫。
最终获得的满族大酱,颜色金黄,酱香浓郁,生吃可配合各种蘸酱菜。炸成鸡蛋酱、辣椒酱。炖菜做调料,用处广泛,常年食用!
黄豆酱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含有多种氨基酸,含有的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对人体有补充营养,开胃健脑,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熟酱加入葱花、香菜,用猪油炒制。炒熟以后,加入猫把蒿,这个酱不是现做现吃,而是春天一次做成,密封在缸里保留阴凉处保存。秋天和冬天吃。酱香味特别浓郁!
酸汤子配小仁仙炒制,还有肉炒馇子和蛋炒馇子(酸汤子又称“馇子”“馇条”,出锅用凉水过凉后可炒制)。美味,有特色,成了东北的特色主食。不过老满族人,还是喜欢吃攥汤子,喜欢酸汤子汤条的韧劲,喜欢喝一口酸汤子面汤那酸爽的口感,以吃肉为主的满族人,饮食里还离不了酸,需要吃酸汤子帮助消化,化油腻!
●满族美食沙琪玛
说到这真心感到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还没出现现代的营养学,我们的老祖宗就懂得了发酵食物对身体的好处!对待食物,人们一贯认为新鲜就是更好的。而在古代是没有温室大棚也没有冰箱的,冬天食物匮乏,满族的先人们又是以狩猎为生,以食肉为主,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平衡就很重要了!满族智慧的祖先就发现了食物的发酵现象,并加以利用,不仅食物原有的成分有了变化,还增添了一些新的成分,关键的是这些食物还有独具一格的不同风味。
现代研究还发现:发酵食物利于消化,可提高肠道的功能。食物中的蛋白质及淀粉的分子不易吸收,通常需要在肠胃中多次分解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发酵后,这些成分已经过微生物分解,有利于人体吸收。这就是满族人常说的吃“酸汤子”能解肉腻的原因吧!
发酵食品还可以帮助人体减轻体内炎症。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据媒体报道,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研究表明:酸奶、泡菜、酸菜以及酸乳菌等发酵食品,可以增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进而帮助降低体内炎症。当发酵食品的有益菌群进入身体后,会在肠道中积累,减少了有害细菌的生存空间。达到某个时机后,这些优益菌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体便可减少细菌感染一类的疾病,身体免疫力就得到很大的增强了!
哇塞!怪不得我小时候冬天爱发感冒的季节很少打针吃药,除了山村环境好,爱运动,这冬天吃得最多的“酸汤子”真是功不可没!
“姑娘,吃饭喽~”
随着妈妈一声亲切的召唤,一碗热腾腾的“酸汤子”端上了桌,我坐到桌边扶着碗先喝了一口汤,那股浓浓的米汤香味儿还带着一点酸伴着刚出锅的温度一下充满了整个胃,瞬间全身都暖了起来!
“慢点,别烫着!”妈妈宠溺的责怪着,我咧嘴傻笑着!
这一刻,爱就在我们母女之间流动!人间的幸福,就在这一口“妈妈的味道~”
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生活内容,他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幸福!
吃,在生活的构成中占了很大比重,它不但丰富了我们生活的面貌,也支撑着人类生命体的繁衍,维护我们的健康。
所以我们谈吃,不只是简单地谈美味,更多的是谈我们与历史、我们与社会、我们与自然生态的互动,正所谓“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饮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础,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食材的收集志愿者我很荣幸,也倍被感肩上的责任很大,但我有决心也愿意努力的把这些优秀的传统与习俗继承和发扬下去!
注:文中部分内容选自”阿城满文学馆”那国学老师!
编审:熙评 李艺泓
编辑:小妍
图片:李金玲、部分图片来自 *** 侵删
作者:李金玲
看故事,知良食.良食基金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发起了对少数民族传统食物的记录行动,不同民族年轻人参与其中,记录,研究,书写,从原始食材到特色菜品,从个体记忆到民族饮食传统。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涌现出来,在此我们分享一篇来自满族的伙伴对特色美食“酸汤子”的细致书写.
本文作者: 李金玲,汉族,80后宝妈,营养师,现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地区。2019年随父践行“生态农业”,过程中感受到了食物与土地,与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遂开始探索如何实行生态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虚心向大自然学习生存智慧!参加“心田有机生活”推广活动!学习满语,关注满族及各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日常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推广自然教育融入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酸汤子中毒致多人死亡,对传统食物要有科学认识作者:张田勘
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一家庭聚餐中毒已致8人死亡,其初判黄曲霉毒素的中毒致死原因被多位专家质疑而在网上引起争议。10月12日晚,黑龙江卫健委在官方微信发布预防食物中毒的文章时,表示该事件初步定性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致死原因由此前报道的黄曲霉毒素超标“变更”为米酵菌酸引起的中毒。
米酵菌酸是何方妖怪,竟如此歹毒?学术的解释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食入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死亡率为40%-100%。米酵菌酸又源自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
一定程度上,是公众对此毒素的了解不多,科学传播也不广泛,从而导致了此次中毒事件。米酵菌酸中毒或许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一旦出现,造成的生命损失将十分严重,理应受到更多关注。进一步让公众了解其中原理,才能更大限度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中,米酵菌酸来源于东北的一种传统饮食——酸汤子,是一种面条状的食物,吃起来有酸香气。其 *** *** 是,把上好的玉米磨成碴子,用凉水浸泡20天左右,碴子用手轻轻一捻就全碎,形成水面子。经过多次清淘,滤掉水面的酸味,和成团放在冰箱里。想吃时加些面粉调成糊状,挤成条形下入开水中煮熟并食用。
东北地区玉米食材较多,而且有漫长的冬季,这类食品就成了东北猫冬的传统食品,很多人家都会 *** 并食用,尤其是在农村。现在酸汤子也成为很多东北人怀旧的老味道,不仅自家 *** 食用,也有餐馆经营这一食品。
靠山吃山的传统饮食方式当然没有错,但是涉及健康和生命问题,就需要慎重审视。酸汤子不只易产生米酵菌酸,还可能包含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毒素。米酵菌酸即使用100摄氏度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一般人往往认为高温可以消毒,同时食物的酵酸味掩盖了霉变味,大量食用后,即便未造成米酵菌酸中毒,也很容易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一方水土在养一方人的同时,也会导致某一地区特殊的“地方病”。如20世纪50-90年代,河南林县的食管癌高发,每3-5人就有一人患食管癌。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调查和研究,发现林县人有爱吃酸菜的习惯。通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研究,从林县人爱吃的酸菜中分离出了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再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这种亚硝胺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发肿瘤。
这显然就是生活方式造成的。此后,国家和当地卫生部门以及大量科研人员、大众传媒进行了广泛的科学传播,让人们少吃酸菜,并制定了“五项防癌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实施,林县的食管癌发病率和致死率双双减半。
现在黑龙江发生的酸汤子致多人中毒死亡事件说明,在改变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效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015年3月4日,辽宁省辽阳市一家四口疑吃酸汤子中毒身亡,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提示公告,建议市民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尽量废除这一不良的饮食习惯。但从再次发生的中毒事件来看,上述公告还没有达到广泛科学传播的效果,一些人不知情或明知有危险却没有足够重视,结果付出了沉重代价。
另一方面,此次中毒事件也反映出,现在对酸汤子中的米酵菌酸的毒理和致人中毒的严重性和广泛性研究还不深入。此前一些人认为中毒是黄曲霉素造成,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是一个提醒,未来需要对米酵菌酸危害身体健康的毒理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
当然,要让人们改变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认为这是祖祖辈辈传下的饮食习惯,为何就不健康、不科学了?因此,让人们少吃或不吃酸汤子之类的酵米面类食品,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科学原理上阐明其毒性,再进行科学传播,更好有更安全健康的食品来替代。其中的关键,就是必须把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张田勘)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