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更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须用黄芪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太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肺主诸气”,肺气虚可致“五脏之气皆不足”,“阳道不行”,因此方中以擅长补肺气之黄芪为君,“用黄芪最多”。而补脾胃之气的人参、甘草“次之”。
《汤液本草》中记录:“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芪即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
“退热”是基于治疗“阴火”为病而言。黄芪之功重在“补三焦”之气,“实卫气”。而三焦之气、卫气皆源于肺气的布化。简言之,黄芪之功重在“补肺气”。
《汤液本草》黄芪条下:“气温,味甘,纯阳。”“《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供参考。
人参,《汤液本草》中记录:“气温,味甘。”“《象》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能补肺,气促,短气少气,补而缓中,泻脾肺胃中火邪,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
人参之功,重在补脾胃之气。同时,上可补肺气,下可补元气。
《神农本草经》中说,人参“主补五脏”。
人身诸气,来源于元气,充养于脾胃之气,布化于肺气。人参“补五脏”是基于其补脾胃之气、补元气而言;黄芪“补五脏诸虚”是基于其补肺气而言。
甘草,《汤液本草》中记录:“《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炙甘草甘温,功在补脾胃之气。当然,缓急止痛也是其长。
需要指出的是,生甘草泻火,而炙甘草是没有泻火之功的。方书中多言甘草甘平,其实,临床所用,生甘草甘寒,炙甘草甘温,无平可言。
炙甘草不泻火,人参、黄芪也不泻火,因甘温之药是不可能泻火的。而书中所说甘温泻火热,是指甘温之药通过“补其中”而可以治疗由中虚(气虚)引起的阴火内生的病变。事实上,阴火盛时,必需在甘温补中基础上加入“甘寒以泻其火”才可以治愈。
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苦甘温之药,怎么能除热?
也许通过苦燥、甘补、温散,使湿去正复,阴火自去(或助益于治疗阴火)。
白术可“利腰脐间血”,笔者始终不能理解。但在临床上,笔者常用较大剂量的白术为君治疗腰困、腰痛病变,取效良好。
《汤液本草》中记录:“本草在本条下无苍、白之名,近世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反复阅读这段文字,体悟到白术诸般功用在于苦温去湿。《汤液本草》中引用洁古的话为“除湿利水道”。湿去则脾运胃升(我们现在多用“脾升”一词),阴火自散。湿去则腰脐间气畅血通。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升麻,《汤液本草》中记录:“阳明经本经药。”“《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象》云:……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
柴胡,《汤液本草》中记录:“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东垣云:……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脾胃论》中说,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后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升则万物生。应象于人可以说:一身之计在于少阳,少阳升则生化不息。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记录李东垣的言论有:“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补中益气汤所治证为内伤脾胃致脾胃之气不足,不能上升而反下陷。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不足的同时,加用升麻、柴胡引脾胃之气上升,恢复胃中精气“上输于脾”、“上归于肺”之能。
应该说,升麻、柴胡之用是本方中点睛之笔,没有升麻、柴胡也就不成其为补中益气汤。
也就是说,在补中益气汤的加减中,原则上是不可以去掉升麻、柴胡的。
需要注意的是,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在传统脏腑虚实补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
《医学启源》中有“五脏补泻法”、“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脏气法时补泻法”,可参阅。
李东垣在构建内伤学说时,所使用的药物学理论,是在传统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张元素所创制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和“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理论”。从《汤液本草》中可以看到,李东垣曾著有《药类法象》一书。所谓“法象”,应该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应象”之意,高士宗解释说:“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在《药类法象》一书中,有“用药法象”、“药类法象”等。
只有明白“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才有可能明白“易水学派”的制方用药。
学习“易水学派”的药物学理论,王好古所著的《汤液本草》是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
脾主运化水湿,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则脾运不及,水湿易停,故用白术去水湿;脾胃虚则升降失司,气陷气滞,故用陈皮散滞气。
《汤液本草》陈皮条下:“《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脾胃论》中说,橘皮“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方中橘皮苦温,功在理上、中焦气机,一有助于脾胃生化,二有助于清气上行。
方解中没有提到当归。《脾胃论》中说当归身“以和血脉”。
《汤液本草》当归条下记录:“易老云:用头则破血,用尾则止血,若全用则一破一止,则和血也。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方中所用酒洗当归身,功不在补益,而在和血脉。当归当与橘皮对等,一以和血,一以理气。气血畅行,有利于清气升发,有利于气机升降的恢复。
这样分析下来,方中当归是不可以用补血之白芍药代替的。
当然,也不可以用赤芍药等活血药代替。因病属不足,当归不伤正而赤芍药等其他活血药伤正。
补中益气汤方中8味药,用“东垣先生药类法象”分析: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6味属“湿化成”类;升麻、柴胡属“风升生”类。方中没有出现“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类药物。
可以这样说,原方8味药,是在治疗脾胃本脏的基础上加用了“春升”的药物。没有涉及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
当然,在临床实际用方过程中,有时需要作对应的加减,也许会加用到“夏浮”“秋降”“冬藏”的药物。但是,我们在加减过程中,一定要有“升浮降沉”这套理论在指导,才可以真正会用、用好补中益气汤。
上文中我们讨论过原方中当归可不可以用白芍药代替,或赤芍药代替,从“药类法象”中分析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当归属于“湿化成”类,白芍药、赤芍药属于“燥降收”类。那么,能不能用川芎代替?不能,川芎属“风升生”类。
实际应用中,有学者喜欢常规加用茯苓利湿健脾。茯苓属“燥降收”类,不利于清气上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0月30日
有没有试过,吃完饭,觉得肚子很胀,消化不良一样?
有没有试过,肚子胀胀,正常排便但便不尽,或排便困难?
有没有试过,上楼梯时,别人没问题,你就气喘吁吁?
气虚-- *** 图片
这就是脾胃气虚。
脾乃先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没有气血滋润全身,谈何四肢有力,琼琼有神呢?谈何吃完饭,肚子不胀胀呢?谈何怎么有力气排便呢?这都是脾胃气虚引起的。
脾胃气虚,无法推动大肠的蠕动,怎么排便呢?
脾胃气虚,无法推动大肠的蠕动,垃圾就会越来越多,滞留于肠道中,而生热,其热不甚,故生虚热。
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能会头晕眼花,也有可能胃气上逆,气机不畅,肚子胀胀。
肚子胀-- *** 图片
正因为脾胃气虚的病机,清阳不升,故气机下陷,导致脏腑下陷,如子宫脱垂,脱肛等等。就好像,身体上没有一股气的能量,往上支撑着,就会掉落下来,何况,脾胃为中焦,为中土,脾胃气虚,支撑着所有的脏腑功能,补给所有的营养,气虚则下陷,故子宫脱垂、脱肛。
那么,这样的情况出现了,该怎么办呢?
不用怕,大家接下来一起看看
【补中益气汤】---来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炙甘草、人参(或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方解】
方中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气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
故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法。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血为气之母,故伍以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行而不伤;伍以少量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又能透表退虚热,且引芪、参走外以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
子宫下垂者,伍以枳壳、益母草与地龙。子宫脱垂,一剂良方
【备注】
如气虚已久,用人参为佳,用党参功效差矣。如不想喝汤药的话,可以购买一些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郑重声明】
一人一方,此方仅仅为参考
治便秘又治泄泻的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名方,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李东垣的代表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功效,还可治气虚发热,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临床使用极为广泛,内外妇儿皆可用。笔者临床就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治各种妇科病及内科病,实在是简便廉验的好方。
补中益气汤是个很能反应中医玄妙的方剂,甚至能治西医看来病理和症状完全相反的病症,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异病同治思想。比如笔者就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腹泻和慢性便秘。
补中益气汤无论治疗便秘还是腹泻,都脱离不了气虚或脾虚,总之就是有虚证才能用。实际上,大部分都属于虚实夹杂,且以虚为主的证型。适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腹泻或便秘患者,大多舌脉呈虚证,四诊有脾虚或气虚或中气下陷症状。
比如腹泻患者,适用于脾虚泄泻。多为慢性久泻,也有部分为术后或大病后或使用大量抗生素等伤脾胃,伤正耗气药物后元气大亏导致的短期内发病的腹泻,腹泻多稀烂无臭,或食物不消化,腹痛不甚,无发热等感染征,甚至合并纳差、怕冷、疲劳、脱肛、面色白或萎黄或面浮、声低息微等,病情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比如便秘患者,适用于气虚便秘。此类患者多为体弱人群,如老人、久病人群、伤食儿童、产妇或产后劳碌休养不佳妇女,大便多软而不硬结,不合并腹胀,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排便时间长,甚至脱肛、痔疮等。
补中益气汤能治气虚便秘又能治脾虚泄泻的原因,是因为两者本质都是脾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就会走两极端——便秘或泄泻。脾虚运化无力,肠道无力鼓动,则粪便滞于肠中无力运行。而脾胃虚损,运化不及,水湿内停,又失于固摄,中气下陷,则大便泻下难止,经久不愈。因此,使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目的都是健脾补中,恢复中焦正常运化功能。
但补中益气汤仅仅使用原方治疗脾虚便秘和泄泻可能是不够的,临床肯定要根据每个病人具体情况加减药味,调整原方中各种中药使用量才行,这也是中医的奥妙之处。
比如久泻虚泻之人,原方用炒白术,当归用量酌减,煨木香易陈皮。脾虚及肾,多合并肾阳不足,可酌加补骨脂、肉豆蔻等温补肾阳之品;久泻多湿,酌加茯苓、炒薏苡仁、芡实等分利水湿,利小便实大便等。
气虚便秘之人,原方用白术,加大黄芪用量,除了使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增加肠动力之外,还需要适量增加增液行舟或养血润肠通便之品,如当归、肉苁蓉、火麻仁、牛膝、制何首乌、熟地、熟大黄等,甚至要酌情使用小承气汤或厚朴、枳壳增加行气通便功能。
中医之秘,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这就是中医调理的难明和奥妙之处,我讲不清楚,但直觉就是开这些药。看病看缘分,跟你也讲不清楚,你也不需要问,有缘分安心服药观察疗效便是了。
(图:陈林)
补中益气汤 治气虚发热 中气下陷和这30种疾病 效果好补中益气汤,是金元4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的著名方剂。李老前辈根据其观察和总结,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脾胃受到损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气虚下陷的代表方剂,为其他脏器下陷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方药的组合模式。
脾胃的生理功能就是运化水谷精微,行使这些功能,就需要脾胃的清阳之气。就是所谓的“阳生阴降”,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
补中益气汤补得是中气,就是脾胃的清阳之气。通过对清阳之气的补益,以期恢复脾胃正常的功能。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则气虚下陷的症状就会消失。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治疗作用。
主要治疗以下3种类型疾病。
1.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3.中气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脉虚软
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黄芪为君药。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对脾和肺均有补益的作用。脾土生肺金,脾土的虚弱容易引起肺金的虚弱。
肺金的虚弱,可以进一步地引起脾土的虚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黄芪可以对脾土和肺金,都具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脾土和肺金的虚弱,避免这个恶性循环。
人参、白术、甘草为臣药。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其味甘、微苦,药性微温。归脾、肺二经。人参的补益脾胃和补益元气的作用,比黄芪效果要好。
同时人参和黄芪一起应用,补益脾肺的效果更好。一般临床上经常一起应用,治疗各种气虚之证。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经以及胃经。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的作用。
炙甘草能补脾益气,同时兼具调和诸药的作用。
人参、白术、甘草与君药黄芪一起应用,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脾肺的作用。起到一个补中的作用。为益气做准备,使气有所出。
当归、陈皮均为佐药。
当归补血活血,气血总是互相依存。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单纯的补益气,则气无所依存,气不能离开血而独存。当归使气有所依,同时使补而不滞。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以对脾有一个调理气机的作用,使各种补益药物的作用,不至于壅滞,就是补而不滞。
柴胡、升麻俱为佐使之药。在补益药物之中,加入升提之药,以期升清阳之气。在补益之药的同时,升提药物的药量宜小。柴胡、升麻的用量比补益药物的量要少,意在升清阳之气。
补中益气汤就是通过对脾肺之气的补益,来恢复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补中,是补土。益气,是益肺气。通过对土的补益,肺气的补益,来达到使脾的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恢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
现代常用于治疗肌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脱肛、疝气、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
内伤发热,泄泻,慢性肝炎,原发性低血压,心律不齐,失眠,头痛,健忘,老年性痴呆,耳鸣,汗证,乳糜尿,崩漏,带下,滑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毒副反应明显者,麻痹性斜视,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慢性鼻炎,鼓膜内陷,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等30种疾病,中医辨证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的疾病。
任何药物都有不宜应用的情况。补中益气汤也不例外。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衰者,亦不可服用本方。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一、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量轻效宏
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服用 *** 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二、辨脉:右脉大于左脉数中显缓
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那么,补中益气汤所治证的脉象是什么呢?李东垣在"饮食劳倦论"中直接提到的是"脉洪大"。脉洪大提示阴火盛,如阴火不太盛时该是什么脉象呢?
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三、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
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但李东垣在方后的之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
说药解方——补中益气汤健康直播间
6月23日(周五)15:30
都市频道
古人云“天下万物,皆有其美,为医之道,尽善尽美”。中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而“方剂”又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载体,是中医理论美的体现。《健康直播间》联合权威专家张智龙教授,特别策划了系列节目——“说药解方”,带您了解方剂,学会运用方剂,做自己健康的主人。“补中益气汤”的“补中”是什么意思?“中”是指中焦脾胃吗?成方是用来补脾胃之气的吗?茯苓也是健脾的,为什么补中益气汤里没有茯苓这味药呢?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和组方特点分别是什么呢?补中益气汤具体的药量、药味和做法该怎么掌握呢?服用补中益气汤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补中益气汤
张智龙教授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文史馆馆员、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医类国家首席考官张智龙教授聊聊“说药解方——补中益气汤”的话题,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张智龙教授
张智龙教授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克、甘草9克、人参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当归6克、白术6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納差便溏,舌淡脉弱;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虚弱证。
【使用要点】:
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临床以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納差便溏,舌淡脉弱;为使用依据。
【临床加减】
血不足-加当归。
精神萎靡-加人参、五味子.
肺热咳嗽-去人参。
嗌干-加葛根。
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脑痛-加藁本、细辛。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有痰-加半夏、生姜。
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腹胀-加白芍、甘草。
热痛-加黄连。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咽痛-加桔梗。
有寒-加肉桂。
湿胜-加苍术。
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现代运用】:
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慢性结肠炎,乳糜尿,原发性血压,神经衰弱之失眠 健忘,血管性头痛,慢性鼻炎,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属中气不足,癌症放化疗后遗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功能性低热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煎服 *** 】:
水煎服,每天一剂早中晚分服。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禁用,肾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
【汤头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 气虚发热亦堪珍。
药能治病,医乃传方。溯源古今,治病良方当论十大名方。
在十大名方中有一方独具特色,
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
脾胃大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补中益气芪术参, 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 气虚发热甘温除。
方剂组成: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一般用量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主治: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舡、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注:阴虚发热者忌服!
方剂解析:
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补气健脾之功更著,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二者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轻清升散,协助诸益气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元气内充,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
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
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
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关注我,一起关注身心健康!
大家好,我是中医教授初杰。湿疹发作起来有多痒,大概只有患者自己清楚了……半夜起来挠痒痒能闹半个多小时,明明知道不能挠,但是却痒的控制不住。虽然说不是什么大病,但不容易治愈,会反复发作。
从中医角度来说,湿疹的出现是由于身体寒湿造成的。多发病于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毒害肌肤,以致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小儿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署湿毒邪浸袭;另外,饮食失节会导致脾虚失运,使湿热内蕴,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反复发作。所以中医治疗湿疹的关键是排湿毒、健脾。
之前有位患者,姓李,30岁,周身皮疹,瘙痒难耐就自行服用了防风通丸,服后皮疹有所收敛,但腹泻明显。来诊的时候,患者自述皮疹易溃破,夜间发红,口干,乏力,大便稀,纳少,舌暗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后属肺脾气虚,湿毒侵淫,治宜补气健脾,化湿解毒。
给她用了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益肺,脾胃健运,则湿亦去,又配伍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金钱草、虎杖、白鲜皮以清热燥湿,佐以川木通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解,更用勾丁、僵蚕、地龙、疏风散邪。诸药合用,可以使内困的湿邪尽去,湿疹也就自然消退了。
在临床治疗时,如果患者湿疹情况比较严重,还可以选用苦参、黄连、黄芩、炉甘石、紫草、冰片、枯矾、雄黄等中药调制成药膏,外敷患处。内服外敷,双管齐下治疗湿疹的效果大大提高,还能帮助减少复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中医名方补中益气汤,效果出奇,究竟补的是谁?导读:传承至今的中医名方,个个身手不凡,具有独特的功效,补中益气汤就是如此。补中益气汤,治疗内脏下垂类疾病、遗尿漏尿疾病,部分无名发热,疗效非常好,但其作用机理,大家不甚明白,或者说无法用现代医学的语言讲明白。本篇文章,我们分析补中益气汤,看看其究竟补了谁,才能具有如此好的临床疗效。
无名发热 补中益气
对中医的热爱,不乏情怀,对补中益气汤方剂的喜欢,则是源于疗效。
大学期间,一个亲戚说每次咳嗽,都会有漏尿的情况,问我应该怎么办?我询问当时的方剂老师,老师说可以试试服用补中益气丸。亲戚服用补中益气丸之后,咳嗽漏尿的情况就得到了控制,这让我之一次见识了补中益气汤的神奇。
在县城医院工作期间,几个家属推着其父亲来诊,主要问题就是莫名其妙的发热,也就是无名发热,在省级医院也治疗过,但效果不好。考虑到患者年老体虚,为气虚发热,于是给予补中益气汤,三剂药物之后,老先生未再出现异常发热。患者家属的感谢,患者的笑容,让我再次体会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独特功效。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补中益气汤治疗内脏下垂,如胃下垂,疗效亦非常好。
黄芪
补中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东垣老人在《脾胃论》中讲到,补中益气汤补其中而升其阳,温能除大热。历代医家亦认为该方剂可以补中气,从而起到治疗气虚类疾病的目的。甘温除大热,在中医界耳熟能详,但其治疗发热的机理,其实仍不明了。
补中益气汤的核心在于“补中”,即补充中气;中气,乃是脾胃之气,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为人体后天之本;中气,与人体冲气关系密切,中气虚则冲气逆乱。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冲气与内分泌代谢关系密切,故而冲气逆乱,会造成无名发热。
中气、冲气,补中益气汤的秘密!
临床中,内脏下垂类疾病,可以归为中气虚,故而脏腑升提无力;中气虚,冲气逆乱,内分泌调节异常,见无名发热;中气虚,冲气逆乱,下焦制衡无权,故而出现漏尿等异常。
补中益气汤,补的是中气,调的是冲气,这是其功效独特的原因所在!关于补中益气汤,你有什么好的使用经验,不妨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