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重阳节的诗,赞美重阳节的诗有哪些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3 0
古诗词里咏重阳

尔一/绘

一年一度秋风劲。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华汉族的重阳佳节。《易经》云,九为阳数,九月九意寓日月并阳,两九阳重,故曰“重阳”,“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在这传承千年的重阳佳节,人们登高、赏菊、吃糕、插茱萸,历代文人吟诗赋词,留下了不少妙语华章,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流光溢彩。

在众多重阳诗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十七岁那年,从故乡山西蒲州不远千里来到帝都洛阳,挤入“京漂”大军,只身客居异地。阖家团圆的重阳佳节,触动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且一发不可收。他联想到远方的骨肉兄弟登上高山,心里畅快起来,可忽地笔峰一转、直插核心,迅即形成 *** ,亲人们在插茱萸时发现还少了我一人,该有多惆怅遗憾呀!全诗质朴自然、娓娓而叙,但千百年来,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作客他乡读到这首诗,都会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堪称重阳诗词中的典范。

北宋徽宗年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琴瑟和谐。可新婚不久丈夫负笈远游,时届阖家团聚的重九,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可 *** 独守空闺,备感愁闷,日长难挨,百无聊赖,她独自盯着金兽香炉中袅袅青烟出神。转眼又到重阳,天气骤凉,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新妇“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纱帐独寝至半夜,凉意入沁枕上,对比起夫妻团聚闺房的温馨,别有一番凄凉在心头。重阳节亦是菊花节,她饮酒赏菊,借酒消愁,花开极盛极美,菊香溢满双袖。花尤斗风傲霜,人却悲秋伤别,晚来一阵急风卷起珠帘,帘内人儿较之菊花更为消瘦,顿生人不如花之感。于是,提笔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全词不涉愁苦、相思字眼,却“物皆著我之色彩”,高明之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出使塞外,时值重阳佳节,备感形单影只,遂填词一首《采桑子·九日》以寄乡情。纳兰词一向以柔情细腻著称,而这阙《采桑子》开篇“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就十分洗练利落,寥寥十五个字写尽北国壮阔秋色和天涯羁客秋思,下阙“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轻描淡写将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景象化为词意,结句“南雁归时更寂寥”,南雁亦能自由归家,人却在绝塞之路渐行渐远,魂不堪重负,愁久久不散,抬手间似有若无、不动声色化尽前人血骨,意境深宏且青出于蓝,“清廷之一才子”之称实至名归。

除却离思之伤感,重阳诗词也有洋溢着愉悦美好之情,白居易在重阳席面上,看到满园菊花皆为金黄,当中仅有一朵白菊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惹得白居易这个白发老夫子“聊发少年狂”,即兴赋一首《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以花喻人,将自己喻为花中“白头翁”,与“众少年”一起载歌载酒,虽年老却不失少年情趣,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这是宋代太平宰相晏殊在重阳之后写的一首咏物词《少年游·重阳过后》,重阳刚过,秋风渐起,万物萧瑟,庭中树木落叶纷飞,不耐秋寒,唯有木芙蓉抗拒秋霜,不失红艳明媚,这般坚贞高洁的芙蓉花特地要把它珍藏起来,赠送给意中人。此词不仅表达了作者期望如木芙蓉般的美好事物长开不败,亦期望有情人共同享受美好事物所给予的欢愉快乐。

1929年, *** 在闽西征途中,恰逢重阳,触景生情,脱口吟就一首《采桑子·重阳》,开篇“人生易老天难老”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一年一度秋风劲”,一个“劲”字,笔力雄悍刚健,道出摧枯拉朽、凌厉威猛之风势。“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不是悲秋、哀伤,而是胜似春光的瑰丽之色和豪迈旷放的革命豪情。这首重阳诗词脱尽古人羁旅他乡之孤寂清冷、伤时忧国之凄怆痛楚、倾吐落拓之抑郁苦闷……一扫衰颓悲瑟之风,从大处着眼,摆脱个人荣辱得失,以壮阔绚丽的诗境,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豪情。

最是双九秋色好,登高赏菊话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4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易经》中写道“以阳爻为九”,故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在九月九日都会“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见,一些流传至今的重阳节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有雏形。

登高佩茱萸:九月九日风色嘉,满头争插茱萸花

在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中,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脍炙人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与远在家乡的兄弟彼此挂念,写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登高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民俗之一。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晏殊亦有词云,“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登高远眺,大雁飞过,勾起词人无限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味道浓烈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逢凶化吉。宋代宋祁在《九日置酒》中写道,“溪态澄明初毕雨,日痕清澹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明代诗人申时行也在《吴山行》一诗中描绘了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情景,“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跃然纸上。

赏菊寻秋韵: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重阳时节秋意渐浓,菊花盛放。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从这封信中可知,重阳赏菊习俗由来已久。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菊花的反复吟咏,也对重阳赏菊风气的盛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连初唐诗人王勃也有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牧也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将菊花酿成酒,也是重阳节的习俗之一。《西京杂记》中写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宋代《东京梦华录》、明代《遵生八笺》中均有类似描述,体现了先民祈求延年益寿的淳朴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据《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写成的。文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写景名句,将江南秋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饮酒品美食: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

说到重阳节饮酒,或许大家都会想到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唐代诗人孟浩然也写道,“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糕诗酒帽茱萸席。算今朝、无谁不饮,有谁真得。”宋代词人魏了翁的这首《贺新郎·九日席上呈诸友》展现了重阳节的又一民俗,即吃重阳糕。上文中也提到,九月九日要“食莲饵”。杨雄《方言》中说:“饵,或谓之糕。”隋代《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唐宋时期,重阳糕做得更有讲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在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吕原明也在《岁时杂记》中写道,“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清代诗人杨静亭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记载了重阳节 *** 花糕的过程和食材。《上海县竹枝词》中也写道,“九月登高例吃糕,楼登丹凤上层高,几家赏菊朋高会,几供黄花百种豪。”可见重阳节吃重阳糕已成为深入民心的节俗。

及至当下,重阳节逐渐淡化了古代驱疫避邪的神秘色彩,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让人感受秋意渐浓的自然风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观念。今天,让我们体会传统韵味,感悟先人情思,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温暖亲情的重阳佳节。

来源:人民网

唯美“九月”诗词8首:诉尽深秋温柔,道尽四季乡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独不见》

时光走笔,草木一秋。

一帘风,一落叶,一轮清月,一夜寒凉。

九月,正当时。

当九月与唐诗相逢,会,交织出,怎样的情绪、情怀、温柔,还有美好?

八首“九月”唐诗:有一种情怀,叫九月;有一种思绪,叫乡愁。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九月的情怀: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异乡漂泊,每逢佳节,倍感孤独;

浓烈的思亲之情,在质朴的娓娓道来里,更显怅惘厚重。

九月的重阳,成就一篇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

小时候,在摇头晃脑中,背着背着,就已长大。

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已不仅仅是一句普通的思亲之言。

它,是一种情怀,来自传统,来自血液,来自灵魂深处的根。

但望,这种情怀,不要被繁华淡却,不要被冷漠稀释。它应该保留,传承。

?

《暮江吟》

白居易「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九月的美景:半江瑟瑟半江红

九月的这片秋色,唯美而温柔,惊艳了古今: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怎样的夕阳,顽皮地铺于水面上,于霞光万丈下,波光粼粼,甚至,还使得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江晚夕照,日沉月升,霜露,弯月,世间的宁静、柔美,莫过如此。

我们曾在岁月的静好里,享受这宁静的温柔,不知何时,天空的雾霾,搅乱了一切的时光。

人们苦苦挣扎,疲于奔命,不过是,想要护得一方平淡的闲适与温柔。

九月温柔,一半瑟瑟,一半江红,愿美景常在,华年常安。

?

《送崔子还京》

岑参「唐」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 九月的送别:雪里题诗泪满衣

久戍塞外,思家心切。

眼看好友即将还京离去,诗人说:“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这样一种急迫喜悦的心情,何尝不是他自己内心的期盼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表达着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另一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于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以及久戍塞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喜用“扬鞭只共鸟争飞”,苦用“雪里题诗泪满衣”,一喜一苦,将分别的九月,渲染得明明快快,却又楚楚萧萧,为人所爱赏。

只要一袭风沙,四季轮回不止。九月的送别,一半春夏,一半秋冬。

?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唐」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九月的忧伤:重阳菊花何太苦

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节后一日的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李白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出了“菊花何太苦”感叹。

其实,他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他当时被馋离京、流放夜郎,逢九月重阳,借叹菊花,以寄托自己仕途上的坎坷与艰辛。

这是一份九月的忧伤情绪。

半生花开,半生花落。以敏致、幽微的灵秀之心,品一场花开花落的悲喜人生。

?

蜀中九日

王勃「唐」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 九月的乡愁:鸿雁那从北地来

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时逢九月重阳,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情怀。

诗人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但又无法归去,看着北雁南飞,悲从心来。“望乡台”、“送客杯”,在一个伤感的他乡送客的环境里,只感无限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这一问,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

他将他的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九月,雁南飞,思情起。身为他乡客,不作他乡人。

?

《赵将军歌》

岑参「唐」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 九月的边塞:凛凛天山风似刀

公元754年,岑参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这个时期,是岑参边塞诗创作最活跃的时期。

九月的边塞,寒风凛冽,砭人肌骨,连城南出猎的马儿,都缩着寒毛。

“九月”,对于中原来说,正是秋高气爽,边塞就已是“风似刀”了。

苦斗沙场,何等艰辛,而赵将军纵情驰骋于其中,视之如同方桌上的一场赌博游戏,场场获胜,表现出无比豪迈的气魄。

以九月的寒,衬托将军的勇。

在如此艰难环境下,赢得如此轻松、潇洒自如,赵将军的英勇善战得到完美的表现。

这是,九月里的,一场旷远开阔、别开生面的边塞盛宴。

?

《独不见》

沈佺期「唐」

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九月的思念:谁为含愁独不见

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女子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

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

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更明晃炫目,给人愁上添愁。

女子不胜其愁,只好迁怒于明月。

沈佺期,字云卿,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被并称为“沈宋”。

这首《独不见》,是沈佺期七言律诗的代表作,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堪称初唐之一七律。

九月的深秋,燕双栖,木叶落,明月在,独不见,征人归。

?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唐」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九月的悲切:万里同悲鸿雁天

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故乡的山川。

诗人在旅途中恰逢九月重阳,他登高望远,与友人共饮菊花酒,借酒消乡愁。

他说“万里同悲鸿雁天”,鸿雁南飞之景,表达的,一份悲切的、异乡怀远的无奈心情,以及,浓浓的思归情怀。

九月的菊花酒里,是故乡的山川,是待归的悲切。

在诗词的风华里,活出,我们自己的无悔人生。点个赞吧

又是一年重阳节,十三首重阳节的诗词,今年重阳,我们在诗意度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一年重阳时。重阳,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千百年来,重阳节的文化韵味,不仅体现在传统民俗中,也蕴含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

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描绘了恬淡幽静的山野风光。李白的“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抒发了登临高处的畅快心情。“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三首重阳节的诗词,今年的重阳,我们在诗意度过!

重阳

唐-司空图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题宓庵壁

宋-王洋


西风吹彻菊花黄,唤我东篱泛一觞。

白发插花休笑我,年年汝亦负重阳。

重阳次日登城山

宋-林亦之


城山饮罢冷侵衣,湖上重来月满卮。

未爱疎篱黄菊日,最怜秋水白云时。

旅中重阳有怀乡国

宋-杨亿


嘉节临重九,羁游托异乡。

萸房谁系臂,菊蕊懒浮觞。

野渡宾鸿急,村田晚稻黄。

悲秋更怀土,祇恐鬓成霜。

重阳即席呈诸兄叔

宋-吴芾


淅淅西风作晚凉,惊人节物又重阳。

频年此会成千里,环坐如今共一觞。

且把黄花开笑口,莫因白发搅愁肠。

人生聚散浑无定,来岁那知在故乡。

柳梢青-重阳时节

宋-张孝祥


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陇树寒轻,海山秋老,清愁如织。


一杯莫惜留连,我亦是、天涯倦客。

後夜相思,水长山远,东西南北。

减字木兰花-斑斑小雨

宋-吴则礼


斑斑小雨。初入高梧黄叶暮。

又是重阳。昨夜西风作许凉。


鲜鲜丛菊。只解凋人双鬓绿。

试傍清尊。分付幽香与断魂。

重阳绝句

明-王缜


与君门户是通家,共住江南江水涯。

今日长安须尽醉,明朝又是一番花。

重阳后复雨速东冈

明-王鏊


萧萧风雨送重阳,索莫园林夜有霜。

咫尺故人期不至,黄花端复为谁香。

重阳房村驿有感次韵

明-王缜


九日龙山路正通,登临高兴古今同。

谁知古驿山河外,独傍荒村风雨中。

空忆黄花需白酒,愁看渔火对江枫。

自怜底事常为客,天北天南西复东。

满江红-重阳感旧

清-吴伟业


把酒登高,望北固、崩涛中断。

还记得、寄奴西伐,彭城高宴。

饮至淩歊看马射,秋风落木堪传箭。

叹黄花、依旧故宫非,江山换。


独酌罢,微吟倦。斜照下,东篱畔。

念柴桑居士,高风谁见。

佳节又逢重九日,明年此会知谁健。

论人生、富贵本浮云,非吾愿。

重阳夕作

近现代-丘逢甲


萧萧风叶转回廊,耿耿星河夜未央。

十载龙吟双剑隐,五更虫语一灯凉。

愁边泽国飞鸿雁,梦里家山卧犬羊。

遥忆黄花吾负汝,故园今日是重阳。

重阳口占

近现代-李稚愚


丹桂飘香乌桕红,登山长啸向长空。

重阳今岁才堪记,寰宇秋光处处同。

词二首:《重阳节》作者:许许向上

《采桑子.重阳节》

作者:许许向上

登高欢唱金风上,穷目辉煌。穷目辉煌。遍野芬芳、丹桂伴松香。

秋花绽放连宽广,美丽城乡。美丽城乡。跟党朝阳、亿众志无疆。

2022.09.27.


《减字木兰花.重阳节》

作者:许许向上

今逢九九。硕果金秋天地秀。香气飞流。敬老从头无后忧。

登高挥手。美景尽收云步走。跟党争优。奋力行舟永不休。

2022.09.27.


【许许向上:双本科,高级经济师,干部,文学爱好者:散文和诗词。】

九九归真,今又重阳:有哪些描写重阳的绝妙诗词?更爱还是李清照


《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便有了“重阳”这个名字。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厚文化底蕴。

早在秦汉时就已形成的九月九民俗,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非常盛行,这个节日说到底,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登高赏秋,一是敬老祈福。

春天有春游,秋天的景色不错,自然也可以来一波秋游。出去玩的花样很多,对古人来说,登高、赏菊、喝酒、佩茱萸是四个特别突出的活动,尤其对文人而言,几乎是重阳这日不得不做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最出名的诗,应该就是王维的这首了吧,这一首写得非常朴素自然,并不需要多加赏析,它没什么隐藏的特殊情感,就是节日这天亲人不在身边,王维太思念了而已。

不过,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7岁!因为进京考试,滞留京师,不能和家人团聚才格外思念亲人。

十几岁写的诗就能流传千古了,这份才气也让人佩服。

九日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登高是重阳节的标配,因为此时天高气清,登高也算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所以几乎人人喜欢,六朝的时候,连皇帝百官都会登高野宴。好不容易爬上山了,自然要就地赏景,再喝点酒相配,这种闲情逸致对于李白来说,真是太合他胃口了。

从诗里看来,李白那一年的重阳倒是过得不错,秋高气爽,青山绿水,大地明丽清爽。

他一个人拎着流霞美酒上山,一边走,还一边采撷小黄菊,然后挑了处僻静的山高林密地,听松涛声,赏自然景,独酌到山月起,狂放高歌,酩酊大醉。

确实是李白的风格了,纵使一个人有些落寞,但该享受的美酒佳景、清风霁月他还是会实实在在地享受进去的,这就是李白的旷逸襟怀了。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看来大家遇到佳节的时候,总是刚好一个人度过的几率很大呢。正如这在清秋时节独自登高的孟浩然。

万山秀丽,北雁南飞,薄暮之下,孟浩然生出了一丝闲愁,看着三三两两走在沙滩渡头的行人,以及远处如荠菜的树和月色沙洲,孟浩然叹了口气,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和故友相逢,一起在重阳佳节登高共饮呢?

饮酒·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重阳节最重要的赏菊、饮黄花酒这两个活动是从陶渊明那里来的,他在《九日闲居》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陶渊明是出了名的菊花代言人,挑他的诗,自然要带上菊,虽然这首《饮酒》并不是专写重阳,但有菊有酒,还有隐世的旷达悠然,也可一观。

秋菊绽放鲜艳,这里的环境应该是极美的,可看日落,可见众鸟归林。如此美景也将陶渊明的酒瘾给勾了起来,他一杯接着一杯地独酌。

曹操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纵情欢饮,想必心里是有些惆怅情绪的。但他自我消解,赞美隐居悠闲之乐,觉得就这样逍遥度此生也是不错,总体还是闲适悠然的。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是个奇女子我都说倦了,像她这样清雅至极又奇妙至极的比喻,真是常人难及。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第二年的重阳所写,那会儿赵明诚没有和她在一起,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自然思念起了丈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李清照也才20岁。

从白天写到黑夜,先是天气阴沉,浓云密布,因为是秋季时令,夜间降了温,李清照玉枕孤眠,纱帐独寝到半夜被凉意惊醒,这里的凉,既是时节的凉意,也是心里难言的凄凉滋味。

当然,照例李清照也是要喝酒的,丈夫不在要喝酒惆怅一番,想必即使赵明诚在了,她也是要开心喝几盅的,谁叫她也是个喝酒小达人呢。

重阳赏菊喝酒的习俗与陶渊明有关,而陶渊明又有“采菊东篱下”之语,李清照这里的“东篱把酒黄昏后”就是很典型的用典了。

绝妙的“暗香盈袖”紧接而来,林逋曾有“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李清照虽是化用,但用得非常妙不可言,婉约唯美。

本词中最为人称道的自然是“人比黄花瘦”这一句了,李清照的比喻向来令人惊奇,让人出其不意。一个“瘦”字,便让人感受到了她的愁,她的形态和神采,凄清秀雅,真是声情双绝。

重阳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在文人们的渲染上,它染上了许多优雅与浪漫,那么多诗词里饮酒赏菊、登高赏秋的描述,这份雅致还真是让人向往。

陇上居士金城重阳节诗词12首


王敬平金城重阳节怀吟诗词12首

思家

雨落金城湿紫霞,重阳节近更思家。

凭阑犹忆回村路,锁院不知别树花。

诸弟笛声明彩凤,故山秋色护云鸦。

静吟何处情偏切,渺渺茫茫泪似麻。

重阳泪

羁愁甜爱到花阴,鸟背重阳入竹林。

日落天翻云寂寂,风凉院冷夜沉沉。

空闻千佛识君面,不见一人知我心。

欲觅故乡明镜月,望中双泪湿衣襟。

登南山

瑟瑟秋风绕树间,病身老叟出乡关。

往来天府重阳节,登眺金城之一山。

独听酒仙芬咏句,同题诗友笑开颜。

雁鸿刚过飞云顶,彩凤呈祥舞自闲。

与君别

风起祥云散绮霞,水邀白鹭到江槎。

梦游玉殿神仙府,书问金城宰相家。

九月客来人已醉,重阳节近菊初花。

今朝别后隔天外,遥念深炉一碗茶。

独居空楼

秋入寒烟绕树莓,冷风催我到花隈。

无言弦月重阳节,静默针楼浊酒杯。

诗意应知今日笔,梦魂已见故乡台。

寂居空坐说心事,苦逗红颜笑口开。

过酒楼

云垂夕照柳绵词,秋赋重阳别恨诗。

左右两边狮子座,东西数处桂花枝。

金城赏爱风情累,玉手题惭月色痴。

酒入空楼门紧锁,疫神反复聚无期。

黄河边随吟

滚滚黄河逝水流,波生烟雨起新愁。

飞鸣野鹤重阳日,开落幽花九月秋。

寂寞诗翁原自作,空名学士不相投。

虽无佳丽同船渡,始信高仙梦一舟。

黄河岸上思重阳

露冷风凉惹客愁,黄河逝水向东流。

孤身独惜重阳日,老眼斜窥万里秋。

深感金城寒已至,细闻玉笛瘴初收。

心随归雁故乡乐,病体囚于长锁楼。

回眸一笑百媚生

雾锁金城玳瑁筵,秋生冷气雨连天。

他乡不改重阳日,昨梦方知半百年。

水月归迟飞独鸟,繁华落尽起寒烟。

貂蝉肯挟诗翁醉,笑泪双流似喷泉。

思乡

蛩啼田野草根黄,缕缕秋风送薄凉。

露冷霜浓三四蕊,云深水浅两重阳。

依然恋母齐纨美,何处还家鲁酒香。

望月怀乡杯满饮,全凭烂醉暖心肠。

菩萨蛮·重阳节登五泉山

重阳登五泉神庙,祥云瑞气霞光照。露点竹枝香,日红带色黄。 金华银宝地,灵物通街市。诗意旷然生,山河壮我情。

采桑子·重阳思

重阳踱步黄河岸,缕缕金风。云出晴空。涛起波流直向东。 空船不载他乡月,愁在心中。雁击苍穹。宝地名山不适逢。

作者简介:王敬平,笔名:陇上居士、玫瑰王赋、山之韵,甘肃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甘肃省楹联学会、东方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凤凰新闻、腾讯、百度、头条、中华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总台《文艺传承》官网及中诗在线新疆频道,《人民日报》《中国网红报》《中国教育周刊》《西部素质教育》《旅游商报》《文化艺术报》《海华都市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词月刊》《甘肃诗词》《深圳诗词》《兰州诗词》《徐州诗词》均有发表,已著诗文集《玫瑰王赋》《我的红色之旅》《相聚文学》等六部。

责编:相聚文学诗社

「今又重阳」诗五首(新韵)


乡思

冷月挂西楼

乡思最属秋

天空悲过雁

路远羡行舟

桑梓人何在

弟兄我尚留

茱萸重九佩

几许枌榆愁

1.枌榆,故里。《南齐书·沉文季传》:“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2.茱萸佩,《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说老

古道西风牧野时

不劳鞭策自着蹄

世情黄鹤白云远

家事冰河铁马稀

偶遇倩娘知岁晚

每临胜境恨行迟

此身幸有雕虫技

犹可闲来赋小诗



晚情

已是黄昏反照明

不劳费力唤东风

守株静待桃熟落

袖手旁观草野生

起早诚忧惊睡鸟

寝急或恐误流萤

幸得脑海涟漪在

犹可诗文颂晚情


老牛


嶙峋羸弱不低头

犹卧黄昏望垅畴

细数黄犊情未了

长哞碧落志难酬

皮囊虽硬堪缝履

筋肉难熟可束脩

若论鞠躬孰尽瘁

千秋万岁属耕牛


老者


沧桑岁月早白头

满脸皱纹镌刻愁

历尽艰辛多会省

情知窘迫最能留

流云化雨须霹雳

枯木逢春赖气候

观念更新人不老

夕阳灿烂信天游

*** 中国节·重阳|海报:诗词里的重阳节

10月4日陕西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2例昨日已发布)新增1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赞美重阳节的诗,赞美重阳节的诗有哪些-第1张图片-

10-05 09:21

今日重阳节,这些古诗你还会背多少?

九九重阳节,自古就是人们登高望远、饮酒抒怀、吟诗作赋的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的乡愁...…这些重阳节古诗,你还记得多少?转发收藏!

来源: 长沙晚报

标签: 重阳节 赞美 哪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