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70多种主要的养殖鱼类,但鳗鱼是目前唯一一种完全依靠野捕苗种发展起来的养殖品种。虽然随着鳗苗捕捞量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鳗鱼的产量也在逐年缓慢增长,但产业的天花板已经近在眼前。1950年,全球鳗鱼的总产量还不到8万吨,2005年总产量就超过了25万吨。同时,成年鳗鱼的捕捞产量却在逐年下滑,1950年全球有1.72万吨的野生鳗鱼流入市场,2005年只有1.04万吨。(全球鳗鱼产量的提高主要还是依赖于养殖产量增加了469倍,占鳗鱼总产量的96%)。
但即便是鳗鱼的人工养殖,也并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迟迟难以攻克的人工繁育技术,牢牢扼住了鳗鱼产业发展的咽喉。虽然日本已经能够小批量繁殖鳗鱼苗,但由于存在技术封锁,我国的鳗鱼产业还是只能依靠自力更生。
鳗鱼的养殖:苗种成本占据了大半,饲料成本仅排第二
大量的鳗鲡幼苗进入接近淡水的人工养殖水体后,可以获得饲养人员提供的饵料食物,生长非常迅速。一般来说,进入培苗厂2个月后,鳗苗的体重就可以增加到原来的80倍。
在自然环境下,鳗鲡可以在江河和海洋中生活20多年,更高的甚至可以超过70年,比很多哺乳动物的寿命还要长。鳗苗到达幼苗期以后,形态上会发生显著变化:由原先的通体透明变成偏黑色,大量的黑色素沉积在背部及内脏器官,体重达到10g上下,这一阶段的鳗苗被称为“黑子”。
自然条件下的野生鳗鱼
从珠江三角洲到福建沿海再到长江三角洲,鳗苗先后在各个中间培育场标粗,鱼苗标粗完成后即可辗转卖到广东、福建等地的养殖基地。在广东台山,有些鳗鱼养殖大户一口气就能够定下600万尾鳗苗,分批次放进已经准备好的池塘。“黑子入塘”对很多养殖户来说,相当于把近亿的资产以“投资”的形式托付给了池塘,因此在放苗过程中都非常谨慎,以免操作不当给鳗苗造成机械损伤。
台山有世界上更大的鳗鱼养殖基地,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台山濒临南海,北接珠江水系,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给台山带来70亿立方米的充沛雨水,相当于北京3年降雨量的总和。台山养殖鳗鱼的池塘面积多达6万亩,但养殖户中很少是台山本地人,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广东顺德,养殖鳗鱼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技术。
▲▲池底的鳗鱼
据统计,仅台山的养鳗基地就吸纳了近10万人就业,包括养殖户、技术员、饲料经销商、普通工人等等。但对于养鳗人来说,渔场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养殖人员每个月至少有27-28天守在鱼塘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强对流天气的时候,养殖场还要遭受更大的考验:所有养殖人员必须在台风来临之前将鱼塘的水排出一部分,否则一旦海水倒灌,水位会漫过堤岸,鳗鱼就会随之逃逸。对那些赌上全部身家的养殖户来说,这种极端天气无异于灭顶之灾。
鳗鱼饲料中添加的鱼粉,来自于大洋的另一端
阿拉斯加是位于北美大陆的美国飞地,与美国本土之间隔着加拿大。在阿拉斯加最南端,由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了大片的弧形岛链——这就是著名的阿留申群岛,在这里超过300个火山岛屿被布满草甸的苔藓所覆盖。
南部的阿拉斯加湾与西部的白令海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这片海域所生产的鳕鱼,让很多地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其中就包括从各地赶来的渔民。有经验的捕鱼船长一般会选择在白令海下网,北太平洋暖流与极地寒流在那里相遇,冷暖寒流交汇使得海底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抬升到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此也吸引来了数量可观的鱼群。
鳕鱼
渔民们期待捕获的对象是全球产量更高的鳕鱼——狭鳕。狭鳕集中生活在白令海50~200米水深的范围内,由于水温较低,狭鳕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4年才可以长到600克。运气好的时候,有时一张大网就能捕捞到120吨的狭鳕,为保证新鲜度,这些渔获物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运往水产品加工厂,制成的狭鳕肉片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冰柜及冷鲜市场。
狭鳕几乎全身都是宝。肉身也可以被加工成味道鲜美的炸鱼块或汉堡里面的肉饼,鱼糜可以制成蟹 *** 、鱼板、鱼丸等产品,但一条狭鳕中,只有35%的部分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剩下的65%(包括鱼头、骨骼、内脏)与鳗鱼的饲料有很大关系。
鱼头富含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鱼骨则富含钙质和微量元素,内脏富含维生素和功能性氨基酸,这些剩余的“边角料”经过蒸煮、高温、压榨、研磨等工序被制成高价的鱼粉。一个大型的鳕鱼加工厂每年可以产出鱼粉1万吨左右,其中90%以上都出口到中国——这是鳗鱼饲料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也是目前鱼料中最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争相进食的鳗鱼
鳕鱼鱼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5%,鳗鱼吃了加入鱼粉的饲料,长势明显加快,抗病力也会增强。但由于进口鱼粉的价格太高,严重抬高了鳗鱼的饲料成本,因此水产科研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能够代替鱼粉的优质蛋白来源——科学家将注意力放在了大豆植物蛋白上。该研究课题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如能突破,则必将在水产品饲料行业掀起剧烈的变革。
当鳗鱼遇上互联网,能否创造更多的可能?
每年的大暑前一个月,我国南方养鳗地区会迎来期待已久的丰收季。之一批达到上市规格的鳗鱼都会在这个时间段集中上市,在鳗鱼节到来之前,这批鳗鱼会被集中出口到日本。但在此之前,这些鳗鱼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
国内对鳗鱼质量的检验要比日本现有的标准更加严格,中日之间的鳗鱼贸易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始终不曾间断。这种对鳗鱼品质的的竞争,也让中国的鳗鱼养殖业在高度自律的机制中生存下来。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审查日渐严苛的当下,唯有过硬的质量才是唯一的竞争砝码。
▲▲新鲜的鳗鱼准备进入加工程序
炭火烤鳗在国内已有相当成熟的市场,一条生产线每天就能生产10吨烤鳗,同样,它们大多数也被运往日本,也有一部分会进入美国、欧盟、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料理店。
与此同时,冷链物流在中国兴起,为鳗鱼产品的长途销售打通了一条路。珠江三角洲的年轻人又凭借产地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烤鳗推送给更多食客,国内烤鳗的粉丝基础也越来越好。
▲▲流水线上的新鲜鳗鱼肉片与烤鳗
总之,这种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鱼类与遥远的东亚陆地上数亿人的生活已经紧密相连。从鳗苗捕捞者、苗种培育人员再到养殖户、食品加工人员,最后再到基数庞大的消费群体,一条由鳗鱼引起的产业链清晰浮出水面。
目前鳗鱼的市场价格较高,很多网友直呼吃不起。将来,鳗鱼能否进入国内的千家万户,主要还是取决于能否完全突破苗种繁育技术——这一技术难关是鳗鱼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障碍。
关于鳗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水产养殖##日本鳗鲡##三农##鳗鱼#
文 | 千金Talk
编辑 | 千金Talk
前言:
鳗鲡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东岸,是典型的生殖洄游鱼类。欧鳗养殖具有高投入、高密度、高产出的特点,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龙岩市在近十年来陆续建成大大小小的鳗场2O多个,但养殖水平良莠不齐,所获经济效益盈亏差距很大。
清流县发展鳗鲡养殖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温泉、冷泉、地下水资源,县境内溪河水库水域面积5.91万亩,全县冷泉水日总出水量7.2万吨(水温18-22℃),温泉水日总出水量1.0万吨(水温29?84℃);地下水天然径流量为3.47亿吨,年日径流量为520.45吨,日允许开采量41万吨。
近年来,清流县鳗鲡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一产尤为突出,2019年全县鳗鲡养殖产量3496吨,产值1.8亿元,作为单一淡水渔业养殖品种在内陆山区县农业中占有一定分量。如何依靠自身水域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深挖产业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清流县新兴的重要产业。
一、鳗鲡产业发展现状
鳗鲡养殖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清流县共有鳗鲡养殖场25家,其中工厂精养池31.2万平方米、池塘养殖240亩,鳗鲡养殖产量3496吨。目前还有在建鳗鱼养殖企业2家,建设工厂化精养池3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清流县鳗鲡年养殖产量可达到5200吨,产值2.6亿元。
清流县鳗鲡养殖集中在清流县域南北两个区域,其中南边的灵地、李家、赖坊三个乡镇有鳗鲡养殖场11家,工厂化精养池13.5万平方米;北边的嵩溪、林畲两个乡镇有鳗鲡养殖场6家,工厂化精养池8.6万平方米;其余8家分布在余朋、沙芜、龙津、田源、嵩口等乡镇。清流县主要养殖鳗鲡品种是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
1、产业基础提升,逐渐向设施渔业发展
鳗鲡养殖已从较早土池养殖发展为效益更高的钢架大棚工厂化养殖,除了有1家兼有240亩土池养殖,其余24家全部为钢架大棚工厂化养殖,如嵩溪镇双源单体工厂化养殖面积已达到3万平方米,年可养殖鳗鱼500吨。
养殖场配套建设了养殖车间、精养池、增氧设备、在线监控等设施,带动了清流县传统渔业向设施渔业发展,成为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突出的内陆县之一。
2、强化质量管理,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清流县全面实行养殖指标审批制度,突出绿色环保节水养殖模式,要求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按高标准健康养殖模式建设,建设循环水养殖系统;加强对鳗鲡养殖企业的养殖过程监管,实施鳗鲡养殖精准减量规范用药行动,规范水产养殖生产、用药、销售等三项记录制度。
加快水产品“一品一码”可追溯体系建设,将注册企业的鳗鲡养殖基地生产全部纳入省级水产品监管平台监管,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3、打造全产业链,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清流县加快推进现代鳗鲡产业园建设,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推进鳗鲡养殖有序扩养,以配套引进福建翔丰鳗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清流投资建设烤鳗加工基地为龙头,推动以烤鳗加工项目为代表的鳗鲡加工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延伸鳗鲡产业链,逐步形成饲料加工、出口贸易、病害防治等一系列链条的产业,做特做优鳗鲡产业。
4、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清流县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编制了《清流县鳗鲡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经清流县人大常委会和县 *** 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发布,按照“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发挥优势的原则、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的原则”,高起点的谋划清流鳗鲡产业发展思路。
2008年以来,向上争取设施渔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其中补助鳗鲡产业资金1686万元,受益建设鳗鲡工厂化养殖面积9.33万平方米。
5、深化品牌建设,扩大鳗鲡市场影响
近两年,为扩大渔业品牌效应,清流县已争取渔业品牌宣传推广资金120万元,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以及在高速路口设立广告宣传牌,扩大影响力,通过品牌引领壮大和发展产业基础。
“清流溪鱼”已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建省十大农业区域品牌”、“福建省名牌产品”和“福建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依托“清流溪鱼”品牌清流鳗鲡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鳗鲡产业存在的问题
1、科技水平不高
鳗鲡养殖技术员和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大多凭经验养殖或依靠饲料和兽药推销方提供技术帮助,鳗鲡养殖场主对提升本行业专业技术水平渠道不多,科技投入少,养殖水平不高,技术支撑力度不足,影响产业良性发展。
2、示范带动不足
清流鳗鲡产业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产业,大多数从业者“各自为战”,是单纯养殖企业,在带动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上不足,没有实现带动旅游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发展。
3、环境压力加大
养殖过程存在重养殖轻保护的问题,养殖场随意抽取地下水,部分鳗鲡养殖企业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水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三、鳗鲡日常养殖管理技术
1、淡水养殖3个阶段的管理重点
(一)白苗期
该期主要目的是驯化,刚放养时水的盐度掌握在7—9‰,7d后完全淡化;改变摄食习惯,改晚上摄食、分散摄食、杂食性为白天定时摄食、集中摄食、摄取专用鳗饲料。
(二)黑仔期
此时欧鳗已养成了良好的摄食习惯,重点要让其逐步适应高密度的人工养殖,培养鳗健壮体质,使其尽快长成一定的规格,为进人育肥期作准备。
(三)成鳗期
此阶段主要进行生长育肥。
2、日常管理
(一)拔臭:冬天温度较低时,一般1~2h拔臭1次,夏季高温,则0.5~lh拔臭1次,拔臭要求彻底、干净,遇到水质恶化、偏肥、池温过高则要勤拔。
(二)加温:因欧鳗对温度要求为20~26oc左右,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就要为其提供这样的温度,一年中除夏季,其余季节,水温不达标时,均应用锅炉提高水温。加汽时一定要小心,要密切观察水温变化,否则易产生严重后果。
(三)加水:工作人员要认真观察抽水泵水量,管道进水是否正常,加水时尽量几口池分均一起加,不得一口一口分别加清,冬天加水要控制加水速度,以免温度下降,遇到恶劣天气,如雷阵雨、暴雨时,要尽快加好水、多换水,以免河水浑浊时不能加水。
有条件的鳗场,可建大型贮水池,将天然水源的水经处理后,再加入鳗池中。鳗池日换水量较大,夏季高温期须达到100—150%,保持透明度30—50em以上。
(四)排污:排污是水质管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早晚各排1次,排污工具做到专人专用、专池专人,以免发病时交叉感染。下水后,先刷干净食料台、水位尺,然后捞干净排污饼上堵塞的树枝叶、残饵等杂质,使水能迅速排走。
一般排污仅限制在以排污饼为中心半径3—5m的范围内,刷时做到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使污水推到中心时能迅速排出,不得搅浑整池水,以免鳗体受到严重伤害,遇到特别脏处,则要多刷几次,同时将堆积在排污饼周围的沙石推开。
白仔池为水泥底硬池,自仔喜附着于池壁上、或湿润的保温薄膜上,因此,排污时工作人员不得穿水裤下水,操作时脚应紧贴池底慢慢移动,以免踩伤鳗体。
(五)选别、搬池:一般3O_5Od进行1次,将鳗进行筛选,把同一规格的鳗归于一池,以减小个体问差异。选别、搬池时要注意外界环境条件,掌握操作技术,尽量减少欧鳗的应激反应。选取阴天,天气凉爽时进行,水源一定要干净,夏季高温、强光时不得进行,夏季应尽量在早晚时进行。
操作前几天就应将鳗池进行消毒,并准备好有关工具,筛选所用的工具一定要平滑,不可有毛刺,以免损伤鳗体。若鳗场水源为河水,则在选别前几天就应告贮备好一定量的水,并加以澄清消毒,以免遇到选别当天河水水质差,影响鳗体。操作时要求轻手轻脚、干净利索,尽量将选别、搬池在短时间内完成。
(六)投饵:投饵是鳗鲡养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投饵是控制水质,培养健康鳗体,使鳗稳定迅速生长的关键。投饵前应根据天气状况、水质、水温、鳗体活动情况、该规格鳗投饵率,确定投饵数量,夏季高温期要严格控制投饵量;在水质、水温允许的条件下,投饵前一般要更换水体5—10cm,以增加水中沉解氧,增强鳗的食欲。
投饵前半小时工作人员须根据水位调整好饲料台的位置,使饲料台底部浸水lOem左右;投饵时须打开食料台上方的灯,以灯光强化条件反射;
投料时动作要轻,一餐分两次投喂,并将饲料分为若干块,以缩短饲料在水体中浸泡的时间,从而减少饲料中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C等)的溶解流失,减少水质恶化,进而可避免鳗造成养缺乏症,对个体均匀生长也有一定好处。欧鳗吃完料后,应及时关灯,并捞净残饵。
(七)消毒:鳗鲡因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对寄生虫和细菌的抵抗力很弱,易患各种疾病及并发症,所以作为以预防为主的消毒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应根据各季节发病规律、天气、水质状况对症下药,对一些重药、易产生耐药性的药尽量少用,同时要注意尽量少破坏鳗体内和水环境中的有益菌群。
(八)其他:平常要注意观察水位、水质、水温、增氧机的运转、送气管道、鳗鱼活动是否正常,整理鳗池内务,做到场内清楚、卫生,对轻微损坏的保温棚、遮阳网要及时修补。夏季气温高时,还要揭开保温棚,通风透气。
四、鳗鲡常见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现代养殖欧鳗为高密度、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再加上欧鳗本身抗病力较弱,易患寄生虫、感染性病害,一旦发病,未及时治疗,则会迅速波及全场,并引起各种并发症,死亡量相当大,治疗周期也较长。在欧鳗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成本投人中很大的一部分。
1、鳗病的形成
鳗病的形成是鳗体、环境、病原3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鳗鱼体质较弱,环境条件恶化,并有鳗鱼病原体存在时,极易感染疾病。一旦发现病情,应迅速查清原因。
(一)从鳗体分析:鳗鱼长期饱食,会使肝脏、胆囊等内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易导致内脏机能下降,从而导致病害易发;或者因外界环境恶化,使鳗鱼长期处于不适状态,易引起应激反应,对病原人侵的抵抗能力减弱;鳗鱼营养不良,也会造成抵抗力下降。
(二)从环境分析:外界气候、水环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性)、养殖池的底质等对鳗病的发生都有影响。如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夏季,养殖池水温随气温持续升高,鳗鱼食欲旺盛,排泄增加,在高温下,各种排泄物及残饵等的分解速度加快,池水更易恶化,多种病原生物,尤其是细菌繁殖速度加快,从而使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如养殖池底质的影响,欧鳗“狂游病”在砂石底池的发病率较高,在三合土底池、水泥底池的发病率就较低。
(三)从病原分析:有病毒性、细菌性、霉菌性、原虫性、寄生虫等。一年四季各个季节易发病有所不同,3—5月要注意赤鳍病肝肾病、寄生虫病的发生,6—9月要注意烂腮病、烂尾病、赤鳍病的发生,10~l1月要注意赤鳍病、肝肾病、孤菌病、赤点病、鳃霉病的发生,12—2月要注意鳃霉病、水霉病、赤鳍病的发生。
2、防治措施
由于高密度养殖,所以人工养殖欧鳗常易得各种病虫害,且有许多病虫害至今尚无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应以防为主。
定期抽检鱼体,做到有病早治,迅速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勿滥用药。消除病原体,要坚持投药饵,以彻底根治,可配合降低水温,避免环境恶化,放稀养殖密度或投放于水质较优的养殖池等措施。
平时应注意增强鳗鱼体质,于饵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及内服一些中草药,如定时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食母生等。发病季节口服抗生素,做到预防为主。
周年计划投饵,按标准投喂,勿使鳗鱼过食或摄食不足,保持八分饱水平,于发病高峰期控制投饵量并定期停食消毒。
改善环境状况,长年注重水质管理,保持池水稳定及池底清洁,如加强排污工作,监测各项水质指标,定期选别、搬池、更换水体,有条件的可对水体进行预处理,主要以水质改良剂及含氯消毒剂为主,尽量少用抗生素、除虫剂及重金属类药品。
结语:
总之,鳗鲡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高定位、高配套要求,通过 *** 主导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清流县鳗鲡产业发展成为资源科学利用的先导区,养殖环境治理的示范区,产业绿色发展的实践区。
这鱼野生100多一斤,人工养殖60元一斤!养殖技术在此,快看看!这种鱼可是日本的的更爱。在日本有“土用丑,请鳗鱼”的说法,传统认为“土用丑”前后吃鳗鱼可以身强体壮,所以每年“土用丑”前后,民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商家也会借机举办鳗鱼促销活动,特别是夏季的“土用丑”,气候炎热需要给身体补充能量,鳗鱼的消费更加集中。为此,人们俗称日本的“土用丑”为“鳗鱼节”。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市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1、水质环境:选择水面开阔、水质良好、风速较小且低潮时水深能保持4米以上的河口附近海域设置网箱,要求水温范围在8~30℃,海流速度1米/秒以下,以流速0.5米/秒的水域为更好。
2、网箱规格:采用3×3×3米或6×3×3米无接缝网片网箱,网目规格为养黑仔鳗、幼鳗0.5厘米、成鳗0.8厘米,网箱内置1×0.5×1米多层网架为休息台,网箱敞口留置15厘米防逃网檐。
3、苗种投放:放养鳗鱼以幼鳗更好,其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投入150尾,若无幼鳗而投放黑仔鳗则密度为每平方米放500尾,鳗苗投放前应先用药浴消毒以防染病。在农业种植或养殖方面遇到问题,大家可以在"云种养"上与专家交流,数万专家时时在线,免费农业生产答疑。
5、水质管理:鳗鱼养殖的水质管理特别重要,要求海水比重为1.01~1.02,溶解氧为每生5毫克以上,pH值7~8.5。
6、投喂饲料:饲喂鳗鱼应做到“四定”。
①定时:除初春和冬季每天晚上8时投喂1次饲料外,其余时间每天早上5时和晚上8时各投喂1次。
②定位:投喂在固定设置的饵料台上。
③定质:投喂加入鳗鱼特用多种维生素的全价配合饲料。
④定量:日粮总量成鳗期为15%,幼鳗期为3%,黑仔鳗期5%左右,高温、越冬期为0.5~1%。
7、及时分箱:鳗鱼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后密度大增,个体差异也更悬殊,必须及时筛选分箱饲养,按体质强弱、个体大小分开,筛选分箱过程中操作要小心细致,避免擦伤鱼体。
8、更换网箱:为保持网箱清洁卫生、预防疾病和保障水体交换畅通无阻,应及时更换网箱,夏秋两季每10天更换1次,初春和冬天每50天更换1次,换下来的网箱应清洗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9、日常管理:对网箱实行分组管理,每天检测水质,做好气象、水温、pH值、投饵、防治疾病等详情记录,观察鳗鱼摄食、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文/图 福建海大鳗鱼团队
鳗鱼为高蛋白质、高脂肪的优质食用鱼类,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自古以来都是我国民间珍贵的滋补食物,被视为“水中人参”。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8》显示,我国鳗鱼养殖量约为22万吨,烤鳗以及活鳗出口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年创汇超过10亿美元。
辉煌的鳗鱼产业背后,也逐渐暴露出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除了苗种问题之外,以粉料为主(85-90%)的饲料形式,在环保高压下将面临挑战,也难以支撑未来鳗鱼生态养殖的需求。环保型饲料呼之欲出!目前,海大集团推出鳗鱼膨化料“鳗康宝”,有水中溶失少、更易消化吸收、可以有效减少换水量等优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推动鳗鱼养殖健康发展。
一、环保风暴下,鳗鱼粉料问题越来越突出
1、饲料易散失,养殖尾水不达标
粉料投喂时需先加一定比例(1.2-1.5倍)的水,用拌料机搅拌成团块状,再进行切割、称重、投喂。团块料投喂入池后易产生崩解、溶失,对水质污染较大,需要大量排换水,换水量甚至高达120%,养殖尾水中总磷、总氮也极易超标。
粉料易散失,营养流失、污染水质
2、脂肪含量低,加成本高风险
由于超微粉碎机能力限制等原因,目前的鳗鱼粉料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粉状鳗鱼配合饲料,脂肪含量一般在5%-6%,而鳗鱼对脂肪需求高达15%-20%,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额外添加一定比例的鱼油,但是鱼油添加比例往往比较随意。再加上鱼油质量也参差不齐,存放过程易氧化酸败,使得养殖户徒增成本,还容易诱发鳗鱼肠炎等病害。
3、摄食不均匀,增加三类苗
粉料投喂与水体接触面积小,鳗鱼性情凶猛、贪食,长期抢食导致鱼体生长两极分化。摄食不均匀,容易产生高比例的三类苗,增加养殖过程中选别次数及影响苗种成活率。
4、费时费工
粉料属于半成品料,投喂前需要经搅拌后才能投喂,费时费工,操作复杂。
投喂粉料操作——拌料、割料、运输和投喂
二、鳗鱼养殖,你需要更优的饲料——膨化料
1、耐水性好,减少饲料营养流失
膨化颗粒料具有一定耐水性,不易散失至水体。对水体污染小,降低尾水处理成本。养殖换水量大大降低,便于选址建厂,资源保护,降低养殖成本。
2、高温处理,提高饲料安全性
膨化颗粒料经过高温处理,原料熟化有利于鳗鱼消化吸收,同时也能杀灭原料中携带的有害菌,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
3、营养均衡,提高料率
膨化料经高温熟化制粒,鱼体更易消化吸收,减轻肝脏负荷,降低肠炎率。膨化料中添加动物脂肪、膳食纤维、免疫因子等营养物质,使得营养更均衡,鱼体更健康、生长更高效。同时投喂膨化料,高温季节鳗鱼摄食率更稳定,饲料转化率(料率)提高5%以上,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简单投喂,生长均匀
膨化料投喂方式简便快捷,根据摄食情况直接干撒膨化料即可。膨化料漂浮、扩散在水体表面,增加鳗鱼摄食面积,体质偏弱鳗鱼也能抢食到饲料,生长更均匀,减少两极分化。
5、环保过关,膨化料更加适合未来鳗鱼养殖
随着鳗鱼养殖行业健康发展,鳗鱼养殖群体将会进入快速整合阶段,一部分小规模,养殖不规范,环保不过关的客户将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部分优质客户将会迅速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工厂化集约式的规模发展,会更加重视尾水排放以及环境保护。而膨化料相对比粉料而言,更加符合未来鳗鱼健康养殖的需求。
三、鳗康宝,鳗鱼高档膨化颗粒饲料
2016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产鳗鱼粉料。与此同时,对鳗鱼膨化颗粒饲料也开始进行高投入研发,海大研究院还专门成立研发项目组,配合各地区养殖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经过近3年的反复验证,福建海大推出了之一款鳗鱼高档膨化颗粒饲料“鳗康宝”,并在实际养殖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
1、饲料转化率提高5%-10%
在160天的选别周期内,同一条车间各两口池分别投喂膨化料与粉料进行对比验证。平均日投饵率与粉料持平,平均增重率高于粉料,平均饵料转化率高于粉料5.11%。
2、生长更均匀
投喂粉料,鳗鱼分布集中
投喂膨化料,鳗鱼扩散分布
a、同一条车间膨化料与粉料均匀度对比,投喂膨化料鳗鱼平均395g,其中330g-500g鳗鱼占比高达72%。b、投喂粉料平均鳗鱼平均规格358g,500g以上占比30%,330g以下占比32%,两极分化严重。相对比粉料,投喂膨化料鳗鱼长速更均匀,尾重更适于正态分布。
3、体色无差异
4、提升肠道消化能力,减轻肝脏负荷,降低发病率,鳗鱼更健康
高温期投喂膨化料能有效降低鳗鱼肠炎发病率,提升高温期有效投喂天数,能吃快大,健康多投。
5、改进方向
目前投喂膨化料适用于水温20℃以上,水温低于20℃投饵率偏低,暂时不建议使用膨化饲料。
举步维艰的鳗鱼养殖:苗种稀缺,鱼粉太贵 养殖户:我太难了我国有70多种主要的养殖鱼类,但鳗鱼是目前唯一一种完全依靠野捕苗种发展起来的养殖品种。虽然随着鳗苗捕捞量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鳗鱼的产量也在逐年缓慢增长,但产业的天花板已经近在眼前。1950年,全球鳗鱼的总产量还不到8万吨,2005年总产量就超过了25万吨。同时,成年鳗鱼的捕捞产量却在逐年下滑,1950年全球有1.72万吨的野生鳗鱼流入市场,2005年只有1.04万吨。(全球鳗鱼产量的提高主要还是依赖于养殖产量增加了469倍,占鳗鱼总产量的96%)。
但即便是鳗鱼的人工养殖,也并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迟迟难以攻克的人工繁育技术,牢牢扼住了鳗鱼产业发展的咽喉。虽然日本已经能够小批量繁殖鳗鱼苗,但由于存在技术封锁,我国的鳗鱼产业还是只能依靠自力更生。
鳗鱼的养殖:苗种成本占据了大半,饲料成本仅排第二
大量的鳗鲡幼苗进入接近淡水的人工养殖水体后,可以获得饲养人员提供的饵料食物,生长非常迅速。一般来说,进入培苗厂2个月后,鳗苗的体重就可以增加到原来的80倍。
在自然环境下,鳗鲡可以在江河和海洋中生活20多年,更高的甚至可以超过70年,比很多哺乳动物的寿命还要长。鳗苗到达幼苗期以后,形态上会发生显著变化:由原先的通体透明变成偏黑色,大量的黑色素沉积在背部及内脏器官,体重达到10g上下,这一阶段的鳗苗被称为“黑子”。
自然条件下的野生鳗鱼
从珠江三角洲到福建沿海再到长江三角洲,鳗苗先后在各个中间培育场标粗,鱼苗标粗完成后即可辗转卖到广东、福建等地的养殖基地。在广东台山,有些鳗鱼养殖大户一口气就能够定下600万尾鳗苗,分批次放进已经准备好的池塘。“黑子入塘”对很多养殖户来说,相当于把近亿的资产以“投资”的形式托付给了池塘,因此在放苗过程中都非常谨慎,以免操作不当给鳗苗造成机械损伤。
台山有世界上更大的鳗鱼养殖基地,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台山濒临南海,北接珠江水系,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给台山带来70亿立方米的充沛雨水,相当于北京3年降雨量的总和。台山养殖鳗鱼的池塘面积多达6万亩,但养殖户中很少是台山本地人,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广东顺德,养殖鳗鱼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技术。
▲▲池底的鳗鱼
据统计,仅台山的养鳗基地就吸纳了近10万人就业,包括养殖户、技术员、饲料经销商、普通工人等等。但对于养鳗人来说,渔场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养殖人员每个月至少有27-28天守在鱼塘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强对流天气的时候,养殖场还要遭受更大的考验:所有养殖人员必须在台风来临之前将鱼塘的水排出一部分,否则一旦海水倒灌,水位会漫过堤岸,鳗鱼就会随之逃逸。对那些赌上全部身家的养殖户来说,这种极端天气无异于灭顶之灾。
鳗鱼饲料中添加的鱼粉,来自于大洋的另一端
阿拉斯加是位于北美大陆的美国飞地,与美国本土之间隔着加拿大。在阿拉斯加最南端,由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了大片的弧形岛链——这就是著名的阿留申群岛,在这里超过300个火山岛屿被布满草甸的苔藓所覆盖。
南部的阿拉斯加湾与西部的白令海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这片海域所生产的鳕鱼,让很多地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其中就包括从各地赶来的渔民。有经验的捕鱼船长一般会选择在白令海下网,北太平洋暖流与极地寒流在那里相遇,冷暖寒流交汇使得海底的大量营养物质被抬升到海水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此也吸引来了数量可观的鱼群。
鳕鱼
渔民们期待捕获的对象是全球产量更高的鳕鱼——狭鳕。狭鳕集中生活在白令海50~200米水深的范围内,由于水温较低,狭鳕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4年才可以长到600克。运气好的时候,有时一张大网就能捕捞到120吨的狭鳕,为保证新鲜度,这些渔获物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运往水产品加工厂,制成的狭鳕肉片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超市冰柜及冷鲜市场。
狭鳕几乎全身都是宝。肉身也可以被加工成味道鲜美的炸鱼块或汉堡里面的肉饼,鱼糜可以制成蟹 *** 、鱼板、鱼丸等产品,但一条狭鳕中,只有35%的部分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剩下的65%(包括鱼头、骨骼、内脏)与鳗鱼的饲料有很大关系。
鱼头富含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鱼骨则富含钙质和微量元素,内脏富含维生素和功能性氨基酸,这些剩余的“边角料”经过蒸煮、高温、压榨、研磨等工序被制成高价的鱼粉。一个大型的鳕鱼加工厂每年可以产出鱼粉1万吨左右,其中90%以上都出口到中国——这是鳗鱼饲料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也是目前鱼料中最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争相进食的鳗鱼
鳕鱼鱼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5%,鳗鱼吃了加入鱼粉的饲料,长势明显加快,抗病力也会增强。但由于进口鱼粉的价格太高,严重抬高了鳗鱼的饲料成本,因此水产科研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能够代替鱼粉的优质蛋白来源——科学家将注意力放在了大豆植物蛋白上。该研究课题有着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如能突破,则必将在水产品饲料行业掀起剧烈的变革。
当鳗鱼遇上互联网,能否创造更多的可能?
每年的大暑前一个月,我国南方养鳗地区会迎来期待已久的丰收季。之一批达到上市规格的鳗鱼都会在这个时间段集中上市,在鳗鱼节到来之前,这批鳗鱼会被集中出口到日本。但在此之前,这些鳗鱼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
国内对鳗鱼质量的检验要比日本现有的标准更加严格,中日之间的鳗鱼贸易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始终不曾间断。这种对鳗鱼品质的的竞争,也让中国的鳗鱼养殖业在高度自律的机制中生存下来。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审查日渐严苛的当下,唯有过硬的质量才是唯一的竞争砝码。
▲▲新鲜的鳗鱼准备进入加工程序
炭火烤鳗在国内已有相当成熟的市场,一条生产线每天就能生产10吨烤鳗,同样,它们大多数也被运往日本,也有一部分会进入美国、欧盟、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的料理店。
与此同时,冷链物流在中国兴起,为鳗鱼产品的长途销售打通了一条路。珠江三角洲的年轻人又凭借产地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烤鳗推送给更多食客,国内烤鳗的粉丝基础也越来越好。
▲▲流水线上的新鲜鳗鱼肉片与烤鳗
总之,这种来自马里亚纳海沟的鱼类与遥远的东亚陆地上数亿人的生活已经紧密相连。从鳗苗捕捞者、苗种培育人员再到养殖户、食品加工人员,最后再到基数庞大的消费群体,一条由鳗鱼引起的产业链清晰浮出水面。
目前鳗鱼的市场价格较高,很多网友直呼吃不起。将来,鳗鱼能否进入国内的千家万户,主要还是取决于能否完全突破苗种繁育技术——这一技术难关是鳗鱼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障碍。
关于鳗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水产养殖##日本鳗鲡##三农##鳗鱼#
鳗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闽江以及珠江等地,随着渔民的捕捞,野生的鳗鱼也越来越少。现在市场上鳗鱼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更多养殖户不愿意选择四大家鱼而选择鳗鱼饲养,那么鳗鱼养殖中对水质的要求有多少呢?
1.水温:河鳗是温水鱼类,其养殖生长期水温要求为11~33℃,以25~28℃时最为合适。
2.酸碱度(pH):对鳗鱼的生长来说,一般微碱性的水,生产力比酸性的略高,养鳗用水pH范围为6.0~9.0,最适宜范围为7.2~8.0。
3.溶氧量:养鳗用水的溶氧量以5~12毫克/升为适宜。一般地下水溶氧量较低,必须通过曝气后才能使用。
4.钙和
:水中钙离子少,硅酸根离子多,鱼死亡率就高。硅酸盐和钙的比值是1:3.5时,对鱼没有害处,所以钙多、硅酸盐也多时较为有利。
5.沼气和硫化氢:这两种气体是在水中氧气缺乏而有机物大量分解时产生的,这些气体有毒,对鱼类危害甚大,养鳗用水的沼气和硫化氢含量必须在0.1克/立方米以下。
6.氨:氨在地表水中含量较多。据埃利斯(Ellis,1944)报道,养鳗用水的氨含量必须在1.5克/立方米以下。但是养殖过程中随着喂料的增加,水中的氨累计会越来越高。所以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优兰宝(丝兰提取物),它含有丰富的丝兰皂苷,它可以与水中的氨相结合,转化为无害的氮化物,供机体使用,并且可以改善鳗鱼肠道健康维护肠道PH值菌群平衡。
7.铁:养鳗用水含铁量要求在1克/立方米以下,最适宜是0.05克/立方米以下。
对于鳗鱼养殖来说,现在国内技术不算完善,所以我们需要把仅有的技术做到更好,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养殖效益。
鳗鱼土池的养殖注意事项
鳗鱼又名白鳝、白鳅等,是淡水养殖的名贵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药用功效。鳗鱼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即使在溶氧很少、其他鱼类不能生活的水域内也能正常生活,人工养殖技术要求不高,饲料来源也广。近年来,养殖户大量在土池中进行鳗鱼养殖,均获得高产高效。早春投放鳗种,秋末冬初即可上市,一般每亩产800公斤~1000公斤。现将鳗鱼土池高产高效养殖决窍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与消毒
养殖鳗鱼的土池要求通风向阳、水源充足,面积不宜过大,在土池的四周种植0.8米~1米宽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等,并用篱笆或网片围栏,这样既可防止鳗鱼外逃,又可遮阴,利于其生长。
放养前应挖除土地内过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好池埂和进、排水口,在鳗种下池前10天~15天每10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公斤~125公斤清池消毒,彻底杀死野杂鱼和敌害生物。然后在鳗种下池前5天~7天注水0.6米~0.7米深,进水口用60目筛子过滤。最后施基肥,一般每1000平方米泼施腐熟猪牛粪300公斤~400公斤,待水呈淡绿色或黄褐色后再放鳗种,使其下池后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饵料。15天左右将池水加深至1.5米。
二、鳗种处理与投放
鳗鱼生长的适温为20℃~28℃,水温在12℃时开始摄食,因此投放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投放前,先将鳗种包装袋放入水中浸泡20分钟~30分钟,以适应水温,袋内外温差小于5℃时才能拆袋,然后用小水盆向袋内倒入2盆~3盆池水,使鳗种从高溶氧状态逐步适应低溶氧状态。同时,投放前还应进行鳗种消毒,每50公斤水用食盐0.75公斤~1公斤浸洗鳗种15分钟~20分钟。
投放的鳗种要求体色青灰、肌肤丰润、富有弹性、游泳活跃,同池鳗种规格要整齐一致,否则因鳗鱼间的相互争食会影响到个体弱者的摄食。放养密度一般为每1000平方米可投放4000尾~5000尾20克左右的鳗鱼;50克左右的可投3000尾~4000尾;100克左右的可投放2000尾~3000尾。同时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混养鳙鱼50尾、鲢鱼30尾、罗非鱼200尾,一方面可滤食浮游生物,食净鳗鱼排泄的粪便,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增加鱼产量。
三、饲料种类与投喂
鳗鱼人工养殖主要依靠专用配合饲料(市上有售),并在每50公斤专用饲料中添加多维素(维生素a、b、c、e)50克~60克、鱼肝油1.5公斤~2公斤(水温在20℃以下或35℃以上应停供鱼肝油)。幼鳗适当少加,成鳗多加。若暂时缺少专用饲料,可用小杂鱼、畜禽内脏、蚕蛹等动物性饲料绞碎拌面粉代用,其粗蛋白质含量必须在40%以上。
鳗鱼是肉食性鱼类,贪食。投喂时要实行“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质:即保证饲料的质量。调制好的饲料要软硬适度(加水量为1.2倍~1.3倍),新鲜洁净,不能变质腐败。定量:即投喂量要根据鳗鱼的规格、摄食、消化及天气、水温、水质状况适量投。一般日投饲量为鳗鱼体重的1.5%~2.5%,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定时:即鱼体规格小、密度大,每日上午8时、下午4时左右各投喂1次;鳗鱼规格在100克以上,每日上午8时~9时投喂1次即可。定位:即饲料投放在固定食台上,每1000平方米土池可设置2个~3个食台。
四、日常管理与防病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鳗鱼活动与摄食状况,雨后检查排水口等,防止逃鱼。平时每10天~15天加注新水1次,夏、秋季每5天~7天1次,每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0%左右。同时注意使ph值在7~8.5之间,ph值过高时应换入新水,过低则每1000平方米用15公斤~20公斤生石灰调节。
鳗鱼是一种高档水产品,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连续多年来在我国出口创汇单一水产品中排名之一,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养殖鳗鱼种类繁多,包括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花鳗鲡以及产于东南亚国家、大洋洲的一些种类。其中,前三个种类的养殖更具规模,养殖技术和经验也较为完善。我国鳗业已形成集鳗苗捕捞与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及鳗鱼副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养鳗产量、养鳗种类,还是养殖模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的养鳗中心。笔者根据往年鳗业发展情况及多年业内经验,在回顾我国鳗鱼产业在2018年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2019年鳗业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一些建议,仅供业界人士参考。
我国鳗鱼产业2018年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1.1 鳗鱼产业呈现的特点
由于苗种价格上涨,环保投入增加,饲料、药品、电费、人工费等成本不断增加,使鳗场“高投入”特点更明显;苗种价格和商品鳗价格变动更大,加上病害增多,使得“高风险”特点更为突出;每生产1吨利润可达2万~8万元,“高回报”特点依旧。
1.2 鳗鱼产业存在的问题
1.2.1 苗种问题仍然突出
鳗鱼人工繁殖的进展缓慢,天然鳗苗捕捞量起伏很大,对鳗业健康发展不利。2018鳗年度(2017年9月~2018年8月),东亚地区遭遇历史性鳗苗大歉收,日本种鳗鲡苗种合计渔获量仅为25.5t,较2017鳗年度大幅下滑,仅略高于2013年19.8t,为近年新低;欧洲鳗鲡苗种仍为欧盟禁止出口品种。受日本种鳗鲡苗种捕获量不足影响,2018年苗种投放价格急剧暴涨,创近年历史新高。
1.2.2 内销市场培育缓慢
原因可能是对鳗鱼营养了解不够,消费者认知不够,宣传力度不足。加大力度消除消费者认为鳗鱼高胆固醇、高脂肪不利于健康的误区;鳗产品多为烤鳗,亟需开发其他系列产品。
1.2.3 环保问题严峻
随着国家对尾水排放要求的力度加大,无条件无土地处理尾水的很多福建精养池养殖户改养非鳗鱼品种或迁至省外,一些鳗场直接关停。有条件有土地处理尾水的开始尝试,但缺乏有效技术支撑,尤其是磷减排综合技术措施不足。
1.2.4 病害问题严重
由于鳗苗昂贵,大规格鳗鱼养殖密度大,而气温高,雨水又少,造成鳗鱼病害多,主要有美洲鳗的红肝病,欧洲鳗和美洲鳗的脱粘败血症,日本鳗的弧菌病,以及疱疹病毒病等。因病害造成死亡率达25%~30%。
鳗鱼产业2019年度发展趋势分析
2.1 鳗鱼价格
目前来看,2019鳗年度(2018年9月~2019年8月)中国大陆投放苗种价格:日本鳗鲡22元/尾左右(预计),欧洲鳗鲡4.0~4.8元/尾,南美洲鳗苗4.5~6.5元/尾。北美洲鳗苗和花鳗鲡目前还没有市场价格。总体上看,鳗苗价格低于去年,但仍维持较高价位。因今年日本鳗苗捕捞量多于去年,加上欧洲鳗苗配额审批放慢,国际社会对欧洲鳗苗出口控制严格,对鳗苗走私打击力度加大。截止2019年1月中旬,南美洲鳗苗总进口量达到10t,而欧洲鳗苗进口量极少,中国大陆地区鳗苗入池量显著低于2018鳗年度。如果欧洲鳗苗还是无法大量进口,美洲鳗苗价格将逐年上升,也可能导致欧鳗苗种价格下降。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从2018年9月份开始鳗鱼及制品出口受阻,受2018年投苗量减少,加上大规格鳗赶在今年鳗鱼养殖存塘量上升明显,导致规格鳗收购价格维持在12万元/t左右,大规格鳗鱼价格不断下降,超大规格(750g/尾以上)收购价格跌破7万元/t,至2019年1月份跌到6.4万元/t,还有持续下跌趋势。
此外,由于鱼粉和维生素的价格上涨,鉴于环保的压力,尾水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这都导致了鳗鱼养殖成本上升。
2.2 鳗鱼养殖模式
福建鳗鱼养殖主要以水泥池精养为主,循环水养殖与土池养殖为辅,养殖品种主要为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由于现在欧鳗的苗种进口限制和美洲鳗鲡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美洲鳗鲡养殖比例进一步提高。小规模水泥池、或土池、或水泥池与土池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往大规模集约式工厂化发展;从利用山泉水(水温比较低)往地下水(冬暖夏冷),或地下水和山泉水相结合的发展;欧洲鳗和美洲鳗从福建山区养殖发展到水源丰富的广西、湖南、江苏和湖北等地。
广东省主要为土池连片大规模养殖,多在千亩以上,品种基本为日本鳗,由于养殖技术及成活率的原因,鳗企和养殖户养殖其他品种鳗鲡的意愿较低,也有一些转向非鳗鱼品种。
受到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和国家耕地保护措施、农业部长江流域禁捕通告等政策影响,鳗鱼养殖主体结构将逐渐转变成工厂化养殖为主;现在精养池养殖模式的尾水排放配套措施不断优化,对于尾水排放要求日益重视。
鳗鱼产业2019年的发展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鳗苗捕捞管理
严格执行鳗苗捕捞许可证制度,减少捕捞证发放数量;同时调整鳗苗禁捕时间,推迟鳗苗的开捕期。由于气候和养殖方式不同,我国大陆日本鳗养殖投苗时间比日本投苗时间晚2~3个月。我国每年1月底前捕捞的鳗苗绝大部分被高价抢购到日本。若将我国鳗苗捕捞时间推迟为每年1月中旬到4月底,既不影响我国鳗鱼养殖投苗,还因超过了日本投苗时间,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鳗苗走私外流。此外调整捕苗时间还可使早期鳗苗充分洄游。
3.2 加强鳗苗出口管理
目前天然鳗苗资源是养鳗业的唯一依靠,加强鳗苗出口管理,保证我国鳗鱼养殖生产需要十分必要。建议实施鳗苗出口审批管理,重申《渔业法》和《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到位;遏制日本鳗苗走私,重点在于切断香港这条鳗苗走私通道。建议加强中国、日本 *** 间对话协商,请香港方面参与管理,切断鳗苗从香港转口至日本这条将非法贸易转为合法贸易渠道。还要通过国内边防、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支持配合,打击鳗苗非法走私行为。
3.3 规范鳗鱼养殖管理,加大新品种鳗鱼养殖技术研发
建议通过控制鳗鱼养殖规模达到保护鳗苗资源,可对现有鳗鱼养殖场进行注册管理。对养殖场数量及每家养殖场规模、年度投苗量、产量、成鳗出口量等进行定量管理,对养殖场实施资格认证等。此外,建议加大新品种鳗苗的规模化养殖研发力度。弥补鳗鱼养殖生产苗种不足。建议加大力度,支持相关研究开发推广,构建新的养殖技术体系,以弥补我国鳗鲡养殖苗种资源短缺。
3.4 加快研发鳗养殖尾水磷减排技术研发
目前鳗鱼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中,达到磷排放的标准最难,亟需从饲料营养、生物 *** 及水处理等方面下大力气,针对不同养殖模式提出相应有效地减少磷排放的综合技术措施,推进鳗鱼养殖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5 促进国内消费,提升鳗鱼制品国内消费水平
建议加大鳗鱼制品的国内宣传力度,提升鳗鱼制品在国内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同时,开发多种及符合国内消费者习惯的鳗鱼食品、烹饪方式等,提高鳗鱼国内消费水平,推进鳗鱼产业发展。
作者:翟少伟 杨明 陈学豪
鳗鱼这样养殖,高产不再是问题我国的鳗鱼养殖行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年产值达百亿元的大产业,鳗鱼养殖总量占世界2/3,其中烤鳗和活鳗出口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年创汇7-8亿美元。而且我国鳗鱼的检测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安全绿色养殖是提高鳗鱼的饲料利用率?
鳗鱼精养提高饲料利用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换水
尽可能地减少换水量,是实现鳗鱼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它有以下优点:
(1)可大量节省水电费,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2)为提高养殖水温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大大降低加温成本。
(3)可以在春、秋和冬季相对提高水温,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效率,从而缩短养殖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健康养殖
防止滥用水体消毒剂及各种口服药物,是提高鳗鱼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用药的危害:
(1)频繁用药会使鳗鱼病原体产生抗药性,逐渐降低了药效并使用药成本逐渐增加;
(2)凡药物都有“双刃剑”的特性,“既能杀虫,也会杀鱼”,用药剂量稍大便造成鳗鱼应激,增加死亡率;
(3)使用绿色安全的添加剂产品,拌料内服优兰宝产品,可以提高鳗鱼对饲料蛋白营养的利用率。优兰宝是一种植物提取物,使用起来安全放心,其特有成分丝兰皂苷可以提高鳗鱼肠道的通透性和提高肠道蛋白酶的活性,有效的促进饲料蛋白的消化吸收。
3、改善增氧条件
现在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水体的增氧,有助于提高鳗鱼养殖密度,改善摄食率和减少死亡率。一是采用普通曝气管或微孔管增氧技术,通过空气泵供气,曝气管遍布于池底,包括饵料筐下,不留死角,可实现水体均衡增氧。
综上所述,通过减少换水保持水体微生态平衡,实现生物防治减少用药,适当提高养殖水温提高饲料效率,改善增氧技术防止缺氧等,可有效提高鳗鱼健康养殖水平,保障鳗鱼产品质量安全,缩短养殖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文章来源山东华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官网,转载请标明来源,谢谢!
鳗鱼养殖上料慢、长不大?这个解决 *** 一般我不说白露已过,天气日渐凉爽,本是鳗鱼养殖过程中吃料最猛、长势最快的好时期,广东省台山林老板确反映自家鳗鱼上料慢、残饵较多,水质也出现恶化,经检查初步判断鳗鱼是出现肠炎问题,让林老板很是头痛。
秋季鳗鱼肠炎等肠道病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食欲不振、上料慢,部分鳗鱼可能还会游动乏力,而且会出现拖便、粪便漂浮等情况,造成鳗鱼生长速度减缓、规格小价格低,让养殖朋友饲料成本增加,收益还低。
因此,在秋季鳗鱼养殖过程中加强鳗鱼肠炎预防让鳗鱼吃料快、上料快十分必要。投喂新鲜饲料,高温高湿时还要注意预防饲料霉变,同时合理掌握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一定要合理投喂,定期内服些胆汁酸、优兰宝等保肝护胆、帮助消化的添加剂,让鳗鱼在吃料很猛的时候也降低肠道、肝胆负担。
秋季鳗鱼如果已经出现食欲不振、上料慢的情况,先停止投喂,减轻鳗鱼肠道负担减轻症状,待情况缓解后,选择营养较全面的全价饲料,内服优兰宝(8g/kg)+氟苯尼考(5g/kg),连用3天,同时配合水体杀菌消毒,水质改良等措施,减少肠道内及水体致病因子,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提高饲料蛋白转化率,让鳗鱼恢复吃料。
秋季鳗鱼肠炎、上料慢等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但造成鳗鱼生长缓慢,还会造成养殖户饲料浪费和用药成本增加,让养殖户产生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失。科学养殖鳗鱼,严格预防鳗鱼肠炎、上料慢等问题,让鳗鱼安全度秋,是成功养殖大规格鳗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