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俊(1904年-1986年),是中国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学之父”。
黄士俊生于浙江绍兴,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他曾在北平大学、南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士俊的学术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他在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矛盾》、《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史纲》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黄士俊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还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等职务,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士俊的人生经历和成就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士俊(1920年-2012年)是中国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被誉为“中国矿床学之父”。
黄士俊于1920年出生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1939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4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他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工作长达50年。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等职务。
黄士俊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涵盖了从地球内部构造到地表地貌的多个领域。他在矿床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他提出了“构造控制矿床理论”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为中国的矿床勘查和资源开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大陆壳幔结构和地壳运动的一系列难题,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士俊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的地质学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成为了中国地质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被广泛认可,曾获得过中国科学院“三朵金花”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2012年2月11日,黄士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